——记温州市叶茂恒名师工作室第十五次活动
学习项目化,增效教课堂

2022年5月12日,温州市首届项目学习成果博览会初中数学学科专场活动在瓯海区外国语学校举行。由于疫情的原因,本次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除各区县初中数学教研员代表、温州市初中数学项目化种子学校代表、温州市初中数学项目化种子班全体成员、温州市各初中数学名师工作室成员外,还有特邀专家及各地项目化改革课题组的代表共同参与。温州市叶茂恒名师工作室全体学员参与了会议。

 本次活动分两个专题,一是项目化学习课堂展示,二是专家指导和论坛交流。

 活动上半场,瓯海区外国语学校胡亨老师呈现了精彩展示课《经济上下学——家校通行成本的探索》。胡老师先通过梳理数学项目探究的一般流程,再回顾上节课的模型以及困惑,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驱动性问题:学生上下学的交通成本探究。胡老师带领学生从课前准备的发现问题、收集数据、提出问题,到这堂课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步步推进,启发学生从单位时间通行成本、时间成本等角度剖析问题,最后通过合作交流建立年交通成本的数学模型。胡老师的课堂立足学生的发现,重视小组合作与评价,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让项目落地于学生,让能力植根于学生。

 第二节课由高铁新城实验学校周泽施老师带来的《“我”是设计师——设计拱桥形状》,引导学生在项目中展开研究拱桥支柱等分桥面对拱桥形状的影响.她首先让学生了解了拱桥背景知识以及造桥顺序,其次探究桥拱的形状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学生独立设计、小组讨论合作、展示汇报中归纳数学模型,对不同方案的共性与优劣展开了精彩评价。在整个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以问题引领探究过程,经历了抽象、建模的过程,发现了拱桥的形状与跨径、几等分,支柱总长有关,但又因为跨径一定,支柱总长确定,从而探究出了等分份数与桥拱形状之间的关系。

 这两个节课都以核心概念为载体,以问题的研究为导向,以设计项目为主题,以任务推进为明线,以知识发展为暗线,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设计任务,学生自主探究进行多样化的教学实施,以素养为导向的成果为主要评价目标,项目化学习的价值在于探究过程。

 下半场,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京师数学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主任曹一鸣教授带来精彩讲座《初中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教学与评价》。曹教授首先介绍了初中数学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背景及意义。强调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明确提出可采用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和突出“四能”的培养与核心素养的落实。他指出跨学科综合与实践活动重视问题性、综合性、实践性、过程性和现实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阐述了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几大核心素养目标,并以项目化课例《黄金分割与等角螺线》为例重点说明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和价值,尝试欣赏创造数学美。

 曹教授最后建议与鼓励与会教师勇于开展创造性的教学实践,积累活动设计经验和指导策略,最终促成学生长远发展。

 随后,瓯海区外国语学校初中数学教研组长陈利静老师做了《依托发现课课堂,践行项目化学习》经验分享。陈利静老师根据夏雪梅博士项目化学习设计的六个维度驱动性问题、高阶认知、学习实践、公开成果、全程评价深刻剖析了两节课。

 在论坛交流中,瓯海区初中数学教研员白福清分别对学生代表与一线教师代表进行了采访。

 最后,由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章才岔老师对活动进行小结.章老师指出,本次活动不仅仅是初中数学项目学习成果的展示,更是对学、教方式变革的一种研讨,以期带给一线教师更多思考以及更快促进新课标理念的落地.章老师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中对第四学段项目式学习的要求,强调学生应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经历项目式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关注各学科间的整合.对此,章老师给出三点教学提示:一是项目式学习关键是发掘合适的项目.教师应充分考虑问题是否现实?是否跨学科?能否解决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是否涉及数学计算,交流中是否包含数学的表达?二是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小组合作或独立思考,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即从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到从数学的角度审视问题.三是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解释数学结论的现实意义,进而解决问题。

本次专场活动是一次全市初中数学学科的项目化学习盛宴,活动时间虽短,但安排紧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有课例展示,更有专家对话,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标发布之际开展这样的活动,将有效推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教方式的变革,促进新课标理念的落地。促进了工作室学员对项目化学习的进一步思考,收益良多!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