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3日,由鹿城区承办的北师大温州初中物理项目“制作学校LOGO投影灯”在线上开展研讨,本次活动由鹿城区初中科学研训员吴锡理和北师大温州项目学习助理赵柳主持,北京师范大学物理项目学习专家组成员在线指导。
【课堂展示】
项目导引课
温州市第二中学的池伟茜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纷呈的《制作学校LOGO投影灯》项目的导引课。本节导引课的起始源于我校滨江校区刚成立,墙面上正需要一个温二中LOGO。在学生的讨论中提出驱动性问题:如何制作学校LOGO投影灯?然后将问题拆解为四个活动:①拆解儿童投影灯;②体验投影灯;③规划制作直径为1.2米的LOGO投影灯的任务单;④设计LOGO投影灯评价表。上述活动从实际需要出发,让学生主动对项目实现进一步的拆解,从整体到局部,使他们认识到为完成整个项目需要搭建哪些学习支架,促进解决真实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高阶思维。
项目探究课1《光与颜色》
温州市第二中学的陈泽华在项目探究课1中完成子任务:如何让投影画面呈现各种颜色?陈老师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将问题拆解成四个活动:①学生观察纸筒底部黑暗以及光照下学校LOGO;②白光通过三棱镜的色散实验;③让学生投影LOGO的尝试;④让学生自己使用实验器材探究得到透明物体透光规律。基于学生真实的问题出发,层层递进解决投影片的制作原理。活动中所涉及的分析、评价以及基于七年级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微创造,让学生的高阶思维得到训练。最终在理论支撑的基础上,进行LOGO投影灯片的制作,学以致用。
项目探究课2《透镜》
温州市第二中学的吴孙泽老师在项目探究课2中完成子任务:如何让投影到墙面上的图案更加清晰?并将子任务拆解为以下问题:①为什么要选用凸透镜,不同透镜对光线具有怎么的作用?②利用凸透镜能否帮助我们获得比较清晰的像?③墙上的像有大有小,要想墙上的像大一些,应该如何调节?通过问题难度的层层提升,引起学生深度思考,在这个过程逐渐完善学生的专业术语的概念认识,也为探究课3《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定量探究获取感性认识。
探究课3《凸透镜成像规律》
温州市第二中学的陈蓓蓓老师在探究课3中完成子任务:如何让透镜发挥放大的功能?课中陈老师引导学生完成以下三个探究活动:①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物距和焦距的关系。②探究像的大小与凸透镜的关系。③选择合适的凸透镜和投影盒。通过任务难度的阶梯设置,逐步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帮助学生确定最终所需的项目材料,实现LOGO投影灯的放大功能,形成解决真实问题的关键能力和审辨思维。
项目展示课
温州市第二中学的鲁佳丽老师给我们带来了最后的项目成果展示课。经过导引课和探究课的学习,展示课前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了二中LOGO投影灯,并将制作过程及碰到的问题记录做成PPT。展示课的课堂上各小组介绍了本组LOGO投影灯及制作过程和产品的优缺点,并展示了制作的实物和投影效果。鲁老师组织其他小组对其进行评价打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对他人成果的比较、评价,不仅对核心概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对自己的成果进行了反思和二代产品改进思考。
【案例分享】
来自北京十中的赵彬斌老师给温州的老师带来了《搬运节能房建材——绳提“力”行》的案例分享。从项目背景、设计思路、主要教学过程、教学思考四个方面进行讲述。赵老师将整个案例的驱动型问题定为:如何将建材安全地吊到高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聚焦“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知识。赵老师将驱动型问题分解为4个子问题:①吊装建材你会用力吗?②吊装过程中如何选绳?③为什么吊装过程中要让建材缓缓匀速运动?④怎样让建材安全地从地面吊到高处?通过4个课时的内容解决4个子问题,从而完成整个项目。
最后,赵彬斌老师留下了她的3点教学思考,在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导引课的设计、关注驱动型问题的设计以及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专家引领】
早上三节课堂实录结束,北师大姚建欣教授带来《核心素养聚焦分析—以模型建构为例》的精彩讲座。姚教授高屋建瓴,简单回顾义教课程修订历程,明确指出新课程标准将指向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姚教授娓娓道来,分析科学思维在科学课程目标体系中的作用,重点围绕模型建构的科学思维开展精彩论述。姚教授采用问题引领的方式引发大家深入思考:什么是模型?建构模型有哪些关键步骤?什么是心智模式?如何促进心智模式的发展?基于模型的教学VS建模教学?5个问题发人深省,继而姚教授从模型的定义,模型的功能,模型的建构,模型的评估等若干个方面对模型建构的科学思维展开阐述,结合案例,理论与实践双线铺垫,让大家收获颇丰。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李密春教授,就今天“制作学校LOGO投影灯”这一项目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与方向。首先他对这次的项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整个项目课程逻辑清晰,通过内容的整合,以项目的方式,将任务、问题、活动的设计始终贯穿于导引课、探究课、展示课,在承载相应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了程序性知识的培养,提供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给了学生实践展现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中不断学习不断思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另外李老师也指出在这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培养社会责任、育人方面还可以更突出。此外,在评价方面,
应关注指向目标的评价和指向核心素养的评价。活动的最后李密春教授以刚颁布的新课标为载体对新课程修订的趋势和要求和大家进行了交流,并结合本次项目化课例,解读跨学科实践,最后从“学为中心”、知识的碎片和重构等角度,对未来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项目化学习是新课标落实的引领,希望我们今后可以深刻解读新课标,并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和相关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项目化学习。
文/陈泽华 温州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