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记2020年温州市陈慧诚名师工作室第13次活动 |
相聚线上,教学相长 |
相聚线上,教学相长 ——记2020年温州市陈慧诚名师工作室第13次活动 天气微寒人心暖,群贤相聚网络前。2022年3月19日,在这个暖意融融的日子里,温州市陈慧诚名师工作室迎来了虎年的第一次活动,工作室全体成员通过网络进行项目化内容的学习。 首先,由北京市第十二中学仝珊老师和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张海艳老师介绍了项目化学习“从自然界的盐到餐桌上的盐”的导引课。仝老师从2个活动环节,分离海水中的盐和水,了解海水的产盐量阐述了导引课的三个功能:体会项目价值、建立概念、建立项目学习整体思路。张海燕老师将任务进行拆解,从海水中获得食盐,再加工为加碘盐。关注学生的生长点,每个任务都对应着学生能力的提升,将实际生产过程与探究实验相结合。形式多样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令人受益匪浅。 紧接着,由北京佟麟阁学校张迎老师、北京赵登禹学校李攀老师给我们带来关于如何设计学生实验,从微观角度解释过滤的课例。在学生互相交流和点评对食盐加碘技术改进,再设计适合自己家庭的功能盐,给学生创设空间,诊断学习效果,及时评价反馈。 围绕大概念进行单元教学设计作为当前的热点,如何设计与实施,北京市第十中学王兴芳老师从指导思想、核心知识与结构、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和项目整体设计与实施五个方面展开。帮助学生清晰概念,从项目→大概念,项目→核心知识。从《从自然界的水到千家万户的水》单元课中对混合物分离提纯技术的认识进阶发展,培养学生跨学科解决意识。设计海水中获取粗盐生产工艺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核心概念,改进实际工业生产提高分离效率和产量的工艺。蒸发20ml蒸馏水引发学生思考引出食盐水浓度问题,再动手实践溶质质量分数为2%的食盐水。最后从微观角度理解过滤法除去难溶杂质,内化大概念。王老师始终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以学科大概念为统摄,向我们呈现了如何对单元整体教学进行设计和具体实施。 最后由北京市丰台区第八中学滕朝辉、北京第十八中学张银屏老师带来两项专题讨论,项目学习发展学生对溶液的认识和理解,课时作业与单元作业设计。就作业现存问题“课前简单缺方法、课中禁锢思维、课后多而不精”提出基于学情布置实践任务,建构概念,培养能力,创新思维。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让学生通过解释原因,呈现思维路径,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独行疾,众行远”,此次工作室活动让我们感受深刻、受益颇丰,也深刻认识到作为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反思与实践并行,对教学关键问题及时进行项目梳理。杜威说:“微小的经验都会产生理论”。本次线上活动几位老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优秀做法和成功经验给学员们带来实践智慧与理论思考。聚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以项目化的学习策略来促进我们教学相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