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又译为“基于项目的学习”“项目式学习”“项目学习”“设计本位学习”等。项目化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基于问题、素养导向的教学范式,有其基本的要素和特征,也就是设置情境任务统领整个学习过程,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提供必要的支架支撑,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跨学科知识支撑,以作品的形式终端呈现,在丰富学科教学方式、推动课程育人、彰显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实践性、综合性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因此,为了能更进一步地引导一线教师们深入研究项目化学习,温28幼教育集团园长何丹老师于2022年10月14日,开展了一次主题为“幼儿园项目&项目化活动五要素分析”的教研活动。
在研修活动的开始,何丹老师清晰地罗列了常规教师主导活动与项目活动的主要区别,并对幼儿园项目化学习活动进行了总结,即:在一段时间内通过跨学科学习,研究并解决一个真实的、有吸引力的和复杂性问题或挑战性任务,从而使得幼儿形成对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的深度理解和思维的迁移,发展创造力。
接着,何丹老师针对幼儿园项目化活动的五要素展开了详细分析:
1.核心概念/知识
2.驱动性问题
3.低阶走向高阶
4.素养(含能力)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实践
5.成果影响真实世界
●核心概念/知识
学科大概念:可适用于学科内、也适用于跨学科,有目的地激发和拓展幼儿思维。分科学习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近年来,大家都在提“整合”。因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而生活是不分科的。生活中任何真实问题的解决,都是综合运用多种学科才能解决的。学习的输入输出也是综合的,所以,普适性大概念是项目化学习的灵魂。
核心概念/知识:每个学科在项目中的地位作用不一,各个学科在项目中的价值意义的联结逻辑是跨学科大概念提出的基点。任何一个项目化学习,都有可能涉及多个学科,每个学科核心知识在该项目中的投射,会形成交集区域,抓住这个核心,就能把整个项目的知能网点拎出来。这个核心概念,可以基于主要学科,融合兼顾其他学科,有主次、有从属。
●驱动性问题
驱动性问题作为项目化学习的核心,是整个项目设计与实施的“驱动力”所在。每天班级幼儿所提出的问题层出不穷,那么,到底什么样的问题可以成为项目化学习的驱动性问题呢?何丹老师列举了几个例子,请老师们尝试进行研判、讨论。
随后,何丹老师总结到:“驱动性问题就是学科本质问题的情景化和具体化,它具有真实性、吸引性、复杂性与挑战性的特点。”至此,老师们的心中有了清晰的定义。
●低阶走向高阶
根据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结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我们的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有目标。这个目标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项目化学习也不例外,它也是一种学习范式。通过项目方式进行真实学习,它的目标更具实践性、综合性、目的性。既有信息提取,更有信息分析及应用,最重要的是来自幼儿自身深刻的体验,在行动过程中,与同伴一起的反思性思维会生成深度思考、高阶思维,所有的能力都有可能转化为幼儿自己未来的一项关键素养。
接着,何丹老师以项目《皮影小剧场》为例,深入分析了“创新素养”在持续学习实践中的具体转化,引导教师将具有价值的抽象素养逐步规划成为具体可行的目标进行实践,从而使得教师进行有效教学、幼儿进行有效学习。
●成果影响真实世界
通过项目化活动的真实实施,从儿童出发生成项目内容,充分体现“儿童视角”的生本理念。每一个项目都来自幼儿真实生活的问题,通过解决最终回归真实生活,所以其探究过程也直接变成幼儿满怀冲动想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幼儿参与度高越来越高。幼儿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各种素养小步递进地发展,逐渐形成各种负责任的行动,如:大班幼儿在《再生纸》、《创意蜡笔》项目中真实地树立起了节约资源的概念,在项目过后,还对现实生活中其他废物有了“再利用”的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