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义二小开展片区语文教研活动
在单元背景下落实“一课”教学

11月22日,秋阳热烈,城西仰义片区语文教研活动在仰义二小电教室举行,来自仰义一小、林里小学、慧才小学的语文老师一起参与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以“大单元背景下的一课教学”为研讨主题,提早一个多月布置活动,要求参与学校围绕大单元背景,落实一课教学。每个团队都必须精心呈现一堂课,并进行磨课历程介绍。

早上,四个学校呈现了4堂精彩的课例。仰义一小的金姿翰老师首先带来了四年级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展示课。金老师立足用简洁的语言讲述历史人物故事的大单元整组教学,以开展“历史宣讲会”,招募“小小宣讲员”作为任务驱动,激趣进入课文。通过抓住“谁干什么”,“事物 怎么样”以及结合意思三个方法来引导学生读好文言文的停顿,随之组织展开小组合作,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继续抓住“谁干什么”的线索,梳理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最后,通过“头脑风暴”示意图,来体会人物特质,并为本单元进行历史人物故事讲述开启序幕。

第二节课,林里小学的蔡一老师带来一年级的《四季》,蔡老师用精美的板书、多样的教学形式将孩子们带到了四季的情境中,让孩子们感受了四季的情境美、语言美。

 之后,慧才小学的邹晓晓老师执教的是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课堂上邹老师讲词语和短语分成三组让学生进行认读的同时并初步去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然后进行变序教学,通过教授“一读、二想、三找”的步骤引导学生在第五自然段找关键语句,最后,让学生去迁移运用到第二自然段的具体段落学习中,从而落实本单元“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的语文要素。

第四节课上,仰义二小的邱吕央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年级识字课《小书包》,课一开始,邱老师以一首课前整理儿歌带学生们走入真实情境,朗朗上口的儿歌,精美的书包道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堂课邱老师通过字理识字、生活识字、游戏识字、音乐复现生字等多种方法和仰义二小一4班的小朋友一起探讨如何在生活中识字。精致的教具、有趣的识字活动,给在场的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午,四个团队基于“大单元”的背景讲述了自己团队的磨课历程。仰义一小潘璐瑶老师讲述了仰义一小中段语文教研磨课活动历程。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打磨中,去学习——反思——实践——成长:以教材为基,简明整合大单元设计;以学情为门,简析提高简要复述能力;以素养为窗,简能提升磨课教研水平。

林里小学的尹红艳老师介绍了林里语文组积极学习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了解“大单元教学”理念上的四次磨课过程,他们构想大单元活动作业,凸显单元要素。整个磨课过程历经近2个月,一路前行,一路成长。

慧才小学的叶倩倩老师代表语文团队讲述了对单元的理解。他们团队认为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最科学的选择就是围绕语文要素对单元学习内容和活动进行重组和整合。《富饶的西沙群岛》设计从单元页提取关键词导入课题,然后利用第五自然段初步了解了关键语句,接着进行实践迁移,利用交流平台凸显关键语句的作用,这样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认识关键语句,就是单元重组和整合的意义所在。这次的研讨活动,在不断的磨课过程中,也反思和改进了团队的教学水平。

我校教师孙显丽向大家讲述一上第五单元“识字8小书包”的磨课历程——《在识字中学习识字》,她梳理了本单元的教材内容构建了“生活处处有语文”的学习任务群。

而后她从三个方面解读了此次团队磨课的历程:

1.识字情境,从零散走向整体。小道具的创意设计贯穿整节课的始终,从课题的引出,到游戏环节的设计,从识字环节的巩固到对学生生活能力的传授。在一而再,再而三的研磨过程中,课堂的思路逐渐清晰。

2.识字过程,从抽象到具象。孙老师从团队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开始,到团队对课堂的识字教学内容重点的确定,难点的突破,引导学生通过自理识字等,使学生明了每个字的内涵,整节课识字过程从抽象到具象。

3.识字阅读,从知识学习到生活方式。本次团队的磨课,将此课定位于识字+阅读,所以课堂的呈现处处体现了学习识字的目的就是为了阅读,引导学生将识字与阅读相联结,使学生爱上阅读、喜欢读书。

之后,浙江省教坛新秀、温州市名师叶托分别就四节课和四次磨课历程指出亮点与不足指出,对老师们在课堂上的体现出来的“大单元”“大情境”理念予以肯定,并提醒老师有些地方需要重锤再敲一敲,让课堂更搞笑。随后叶托老师带来了题为《指向素养的阅读教学设计思路》,她立足单元整体和课后题,为老师呈现了大单元落地的各种活动设计,让在做的老师们受益匪浅。

一天满满的活动,但是老师们依然意犹未尽。经历一场激烈的头脑风暴后,老师们对“大单元”“大概念”不再畏惧,对如何落实一课的教学充满信心,继续努力前行。


【打印本页】

联系地址:温州市府东路1028号 联系电话:0577-56961555

电子邮箱:lcqjyyjy@163.com 邮政编码:325000

版权所有 © 温州市鹿城区教育研究院.

浙ICP备2024101137号

技术支持:

捷点科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