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动态
首页
> 校本研修 > 活动动态 > 初中动态

【温州市第二中学】“大概念”视角下的学科“深度·研”------学科项目化主题教研暨学科工作坊活动

作者:     发布时间:2022.12.19     浏览量:

为增加教研氛围,落实新课程标准,提高教研活动质量,结合我校“大概念”视角下的学科“深度·研”实施方案,聚焦学为中心,基于各学科核心素养,以打造深度学习的课堂。通过“大概念”视角下的学科“深度·研”的实施,规范校本教研的内容,创新校本教研形式,提升校本教研的实效,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语文

共同体教研 | 聚焦大单元,深研真素养

随着最新版本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大单元教学成为教学的前沿与热点。1028日,温州二中八年级语文组开展了大单元视域下的校本主题教研暨“互联网+”教研互动活动。活动分为课堂观摩、主题说课评课、主题讲座等环节。

                   课堂观摩


下午第一节课是胡可白老师执教的《美丽的颜色》。胡老师这节课先出示了之前已经学过的几篇人物传记,引导学生关注“名人传记”的共同特点,进而引出了人物传记需要解读的两个核心问题:读传主的成长故事,读传主的品质、思想。由一篇到一类,这既是对已学的回顾、总结,也对本课的学习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通过课前预学,胡老师将学生的困惑整合成了三个问题,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围绕“有哪些精神品质”“标题的多层含义”“引述的目的与作用”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并在任务单上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记录他们的探究过程。这一环节紧扣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素质的目标。

学生展示时,胡老师也就关键处追问。如“标题的多层含义”组,追问“居里夫人和比埃尔的对话应该如何朗读”,在这种细致的揣摩中加深对传主的理解;再如“看哪……看哪!”中省略号与感叹号的作用,引导学生不仅要从叙事中体会传主的精神品质,标点后也能窥见人物的某些特质。在学生展示组内关于引述的探讨时,胡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引述如何体现传记的真实性”这个问题,将这一篇传记的真实性与其他篇目进行比较;在学生提出“美丽的颜色”是居里夫妇的希望与信仰的时候,胡老师也适时补充了一些课外材料。

最后,胡老师以“学习了本课,你知道了传记还可以怎么写”的问题结束,让学生明确独属于这一篇人物传记的一些写作方法,引导其关注一类中一篇的特色。前后呼应,环环相扣。

第二节课是由朱甜甜老师带来的《传记写作》。

朱甜甜老师这节课先通过表格回顾及梳理教材中出现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回忆性散文与人物传记的写作特点。通过这一环节,学生明白人物传记可以多角度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传主的精神风貌。同时,两者的区别是,传记要用旁观者的视角表现传主,不像回忆性散文,作为体验者要表现自己的感情。

而后,朱甜甜老师为学生们搜罗了四篇课外不同风格的人物传记,感知传记写作的基本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匮乏的问题。课堂中,生成评价的环节非常出彩。朱老师引导学生再次分析归纳传记的写作特点,又为接下去的写作形成了策略支架,自然巧妙。学生的合作生成环节使模糊的知识显性化、结构化,值得赞赏。

最后,朱甜甜老师搭建台阶,水到渠成的设计了一位身边的人物的思维导图环节,并邀请学生进行展示,使得学生写作有抓手

 课堂结束后,胡可白老师和朱甜甜老师从单元文本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了简短的说课。

                  评课

评课老师陈爱红老师对第一堂课进行点评。

陈老师认为胡老师抓住传记的传记教学特点,用课前任务单巧妙梳理出三个问题,引出本课教学的重点: 名人传记要读什么?问题一,表现了居里夫人哪一些精神品质问题?问题二,美丽的颜色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指向名人传记,要汲取传记中的精神营养,读传记,要读人物的思想。问题三,为何要多次引用居里夫人日记信札中的原话?这指向本篇传记的写法问题。引用传主的原话,目的在于用传主的话证明传主的心理想法,这最能体现传记的真实性特点。胡老师还关注到这篇传记写法上的另一个特点,那就是作者运用自己的想象还原现场,在写居里夫人发现镭的那一个夜晚,通过居里夫妇的对话、动作、神态来体现他们当时的激动与幸福。这种写法比直接引用居里夫妇夫人日记中的原话更生动,更具有可读性。胡老师不仅关注了这篇传记的独特写法,在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上也可圈可点。他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来品读居里夫妇的相濡以沫,热爱科学。这样的学法指导,简直可以说是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巧妙而又机智。由于时间关系,环节稍显仓促,略有遗憾。

 

郑静老师对第二堂课给予高度评价。首先,朱老师的课堂引导学生首先从课内学过的文章中习得人物传记写法,让学生学会温故知新;第二,朱老师结合课内外经典篇目让学生自主去发现人物传记写作的多元空间。第三,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结合自身的思考创作人物传记写作的框架,学生学有所获。这堂课,是从读到写的过程,是大单元的整合过程的一种探究模式。

课堂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非常强,既有阅读单元的知识梳理总结,又有自主的思维导图写作活动,还有对他人鉴赏的评点,最后有对整个学习活动的总结反思。在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提升。应该说,体现了朱甜甜老师的课程意识。整堂课,朱老师做到以生为本,还课堂于学生,充分让学生去说,去写,去交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能够自信的表达,谁说这样的课堂他们是不快乐的呢?

一场教育变革带来了一波新概念。大单元”“大概念成为教学的前沿与热点。什么是大概念教学?大概念教学的关键要素是什么?大概念教学的实践模式又有哪些?

林锡麒老师的讲座《依托案例建构大概念视角下的单元整体教学》,带领语文老师们走进大概念视角下教学实践与思考的天地。

林老师以组内老师的微项目课例和单元教学设计为切口,指出大概念教学就是用大概念把学科知识打通。大概念是专家思维的典型特征,专家的知识是通过大概念来组织的,反映专家对学科的理解深度。并结合杜威的三种水平的教学来解释什么是专家思维。林老师强调大概念视角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处理好课程、单元和单课的关系,同时介绍了几种大单元设计的模版,如深度学习设计的课题式、项目式模版等。

在界定单元大概念任务时,林老师结合自身的教学案例《列夫托尔斯泰》和《美丽的颜 色》,从学情分析,核心过程推进到核心目标的落地,教与学是一个有趣、有料、有得的过程。当然,林老师也提到学习评价和检测的重要性,以测促教,以评促学,即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可以反馈教师的教学过程,形成教、学、评的统一。    

最后,林老师还向与会老师们推荐相关阅读书目。

理念决定思路,学习扩展广度。林老师的讲座分享让与会老师们领略到了智慧教师的教学智慧,受益匪浅。

关注学情,注重整合与关联,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提升语文素养。这些都契合了 我们当前的育人教人目标。大概念视角下的阅读教学,教师必须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从关 注单一的知识点和课时转变为大单元设计,构建立足单元整体的体系化课程,嵌入关联学生 生活体验的真实情景,整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任务驱动,真正落实新课标理念下的学科教学。

数学

10月27日下午,温州市第二中学举办的七八年级数学组项目化主题教研活动如期而至,本次活动由温州市第二中学陈楹老师主持,活动分为四个主要环节:一是黄梦蝶老师在七年级(3)班开设公开课《探索地板镶嵌的奥秘》,二是开课老师说课阐述课堂设计意图,三是许呈翔老师评课,四是由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学吕小玲老师开设微讲座《打开·遇见——我的微项目初尝试分享》。

课堂展示

黄梦蝶老师的《探索地板镶嵌的奥秘》一课从铺地板问题引入,展示常规地砖形状和不规则地砖形状,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引出这课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到探索中。由于直接解决不规则图形镶嵌的奥秘难度较大,从而采取数学问题解决中一种重要的方法,以退为进,退到原始而不失重要性的地方,从特殊四边形开始研究,并从中得到镶嵌图形的条件:共顶点各多边形角度之和360°。继而将问题继续一般化,探索一般四边形的镶嵌奥秘,并设置数学活动,让学生手脑并用,在实践操作中发现四边形内角和360°,所以任意四边形都能平面镶嵌。接着,深入思考,探索四个四边形拼成的不规则图形作为一个整体,是否可以镶嵌,再一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新的结论,不规则图形可以通过平移转化成特殊的四边形。反之,就可以对结论进行逆运用,从特殊四边形出发,设计出不规则图形。课堂的最后,又继续拓展延伸,抛出新问题:还有哪些图形能平面镶嵌,可以通过怎样的方法设计得到,让有兴趣的学生能继续深入探索,自主学习。

说课展示

在完成课堂任务后的交流研讨磨课环节中,黄梦蝶老师依次从课题选材由来,课堂整体设计意图,重难点知识脚手架设计,介绍让课堂更加有效地具体措施,也对自己在这节课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反思和展望。

精彩点评

点评环节中,许呈翔老师对本次项目化开课做出了精彩点评。首先,阐述了自己对项目化学习的独到见解,项目化到底是什么?是一种能力的掌握,能将过去学习能力迁移到现有情境中,又在现有情景下产生新知识和新能力的学习。进而,阐述了项目化工作小组工作的出发点:寻找与之对应的现实情境问题。对此项目化小组在铺地板这个大项目下分设了三个子项目,分别是任意四边形的平面镶嵌、三角形的等积变形、多种正多边形的平面镶嵌。点评中,他分享了本堂课的修改历程,以及修改原因,使其朝着更贴合学生实际生活背景和学生的知识基础方向改进,这样的课堂落实下来,让起点更低,落点更高。

微讲座

微讲座由温州市名师吕小玲老师和大家分享自己在项目化学习这条路上的收获与经验,首先介绍了项目化学习的相关知识,例如项目化学习,微项目学习,项目式学习等,并介绍了微项目的优势,以及自己在微项目学习常态化的实施中做的一些尝试。项目化学习中的项目该怎么找,吕老师认为应该从知识出发,寻找项目,而不是从项目出发寻找知识,接着她着重分享了自己的一节项目化公开课《我是小小魔术师》,并阐述了自己在磨课过程中的思路变化以及经验收获,反思与展望,特别是在项目化命题上,到底应该怎么考。最后,吕老师和大家分享了许多项目化学习的相关书籍,对大家在项目化尝试上做出了肯定与鼓励。

最后,陈楹老师和蔡丽素老师对本次项目化研究活动做了总结,并鼓励大家在项目化学习的探索中勇往直前。


英语

为增加教研氛围,落实新课标,2022年10月29日,温州二中英语教研组聚焦“大单元”教学,开展学科“深度·研”的教研活动,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活动分为课堂观摩、主题说课评课、主题讲座和主题总结四个环节。

  

文学经典凝结着人类的智慧和精神财富,南奕宇老师为大家上了一节精彩纷呈的英语文学名著阅读课A New Home for Socks《寻找安乐窝》,让原汁原味的英文文学经典进入课堂,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中感悟人生真谛。整节课充分践行了英语学习活动观,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学生沉浸在课堂教学和故事阅读中,在南老师的引导下对故事内容和内涵进行思考,并创造性地续写了故事结尾,在课堂上呈现了不同版本、精彩纷呈的故事结局。

 

课后,南老师对自己本节课设计的理念和思路以及自己的磨课过程进行了介绍。

课堂开始,南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故事主要角色的图片,基于课前已知信息,完成关于故事角色的问题探究,充分激发学生对于文本材料的阅读兴趣。接着,南老师让学生梳理顺序,解读故事情节。排序活动引起了学生对故事和人物的关注。

基于学生对情节的理解基础上,老师根据文学作品中主要人物的经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交流有关亲情、友情、校园生活的一系列问题,并总结归纳作为新时代好少年所需具有的品质,培养了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最后,在充分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预测故事结局,并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续写结局,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的发展。

在整个课堂中,南老师以语篇为依托,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引导学生在文学作品中获取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示范课结束后,林伊如老师基于新课标理念,以七年级上册模块一和模块二教材内容为例,展开单元主题分析、探究单元主题意义。首先,林老师从单元语篇入手,逐一分析各语篇的主要内容,并紧密围绕语境,阐释了技能和策略学习要点,挖掘语篇背后所蕴含的育人价值。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林老师继而对各个语篇进行整合或重组,建立单元内各语篇内容及语篇育人功能之间的联系。最后,利用可视化的架构图,生动呈现了各单元所属的主题范畴、主题群与子主题,明确了各单元的教学目标与单元主题意义,强化素养立意,形成了具有整合性、关联性、发展性的单元育人蓝图。

而后,陈柏琪老师对七年级上册模块三展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首先,陈老师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出发,从课程内容的视角对单元内各语篇进行了逐一分析,围绕My School这一主题,梳理结构化知识和语言重点,分析所涉及到的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要点,挖掘文化知识与育人人价值。在此基础上,陈老师对各个语篇进行重组,提炼并阐释了单元大、小观念之间的关联,搭建单元整体框架图,明确了单元教学目标与主题意义,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引导学生熟识校园、热爱校园、争做“文化交流者”积极介绍校园。

 

之后,孙如媛老师就英语学科的“大单元”教学给我们做了理论介绍和经验分享。孙老师指出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新一轮课改提倡教师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并在此过程中评价学生的思维结构。而“大单元”所关注的整合融通能力和新课改理念有效对接,能促进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实。孙老师以七年级上次预备模块的教学为例,介绍了如何基于“大单元”概念整合各单元教学,并以项目化教学和课外阅读教学为抓手,分享了学生近期在英语学习中的大小项目成果,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最后,吕晓副校长对今天的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吕校长分享了自己站在“学生”的视角,在此次教研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肯定了英语组各位教师在日常教学和教研活动中做出的努力和收获的成果,并殷切希望教师在关注优生拔高拓展的同时,也多去关注学困生的英语学习。

此次教研活动是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的一次探索与追寻,推动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教师持续赋能,有助于日常教学活动。在磨课、听课、说课、评课的过程中,我们更加了解了 “大概念”的课堂构建,促进了英语学科今后教学和教研的发展。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