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温州市第二中学】“互联网+教育”义务教育 | 联动创享,教学相长 ——温州二中与藤桥中学、泰顺二中共话语文课堂 |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礼记·学记》 儒家经典道“教”与“学”能相互促进。这里的“教”亦是一种学习方式。时下,“互联网+”课堂变革驱动正给教师的“教”与“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课堂教学中,师与师,师与生之间的学习一直在静悄悄地发生。 本着“以生为本,师师研讨,共促教学”的出发点,4月6号,温州二中朱小云老师带来的《虽有嘉肴》一课,让我校再次与藤桥中学、泰顺二中的师生联动教学,创享语文课堂。 朱老师的教学设计立足学科核心素养,整合目标、情境与内容,以任务为导向(课堂三个任务贯穿始终:读与记、梳与辨、悟与思),致力于关注学情,让课堂中学生的思维能有一个螺旋上升式的过程。 课堂伊始,朱小云老师通过知识抢答环节,让三个教室的学生温故而知新,积极调动课堂氛围。从课题“虽有嘉肴”的内涵到《礼记》的历史价值,朱老师逐步引导学生关注古文的历史文化价值。 l 读与记 文章是需要朗读的,古文更需要通过朗读感受古人的文化气质。 朱老师通过自由读、合作读、句诵、对诵等多种方式,带领学生感受文章的美感与韵味。 l 梳与辨 这篇文章发表了一个什么观点?又是如何论述的? 朱老师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l 悟与思 从“教”和“学”的角度,“教学相长”会给你带来哪些启发呢?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朱老师再从汉字字源上来探究“教”和“学”的文字内涵,“教”和“学”都是一种学习方式。 在学生已经建立起对这一课的理解基础上,朱老师引导学生探究儒家积极有为的学习观、实践观与人生观:原来,“学”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活到老,学到老,伴随我们的一生,永无止息。“学”要求人终生实践,而“教”就是实践学习的最佳方式。“学”正是培养一个懂“礼”之人的最基本的方式。 在课堂的过程中,学生学生积极性强,参与度高,各抒己见,既有来自对“文言”汉字的解读,又有联系生活的真实感受,而思维层次也逐步从低阶迈向高阶。可以说,这一课的学习是一场在文化中思辨的旅程。 课后,温州二中语文备课组、泰顺二中备课组和藤桥中学备课组教师进行了研讨交流。首先授课者朱老师进行备课阐述。朱老师强调她是基于几个出发点:一个是如何把这篇简短的文章读厚,所以在设置文体思辨、文化解读来呈现儒家的核心思想;二是在努力让“文”和“言”不分家,所以,尽量避免独立的释义环节。三是让学生学习致用,在情境中提升核心素养。其次,与会老师们对朱老师的课堂给予充分肯定:能实现文言朗读的多种形式,能引导思维层次的逐级挑战,课堂以任务群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是一次有效的教学实践。同时,泰顺中学的老师也提出由于学情不同,他们也表示会作相应的尝试。 在课堂的最后,朱老师设置了“学与用”环节:留给学生一个情境任务“你很想当某学科课代表,但你这科的成绩并不是全班最好的。学习完《虽有佳肴》,能否结合相关内容与启发表一段自荐发言来取得同学们的信任与支持呢?”此任务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在生活化的真实情境中完成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互联网+”,给了教育更多可能。三校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师生跨越时空,共享课堂,创造更多生成,教师们实现资源共享,共同研讨学情、这何尝不是一场“教学相长”之旅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