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下午3点45分我们邀请了第二外国语学校的高级教师、温州市名师蔡呈腾老师为我们4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做了教师专业的成长的经验分享。
蔡老师结合自己的专业成长经历,做了题为《一位理科教师的日常生活》的讲座。
第一. 持续阅读。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展史和心灵成长史。对教师而言,只有通过持续不断地阅读,才能获得专业成长的力量。教师通过读书,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以最小的生活成本获取最宝贵的生活经验。
第二.提高教学能力。
我们不仅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向身边的老师学习,教师自身教研要把学到的先进理念和先进方法在课堂中进行实践,努力发现和借鉴别人的长处,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第三.精于反思。
课后一定要写反思。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有些老师不愿意写反思,觉得太麻烦,还得想怎么写,不愿意拿出不好的文章,其实把它想成每天的记录,可能没有文采,却是一种记忆,有记录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改进,改进了这不就是自身的提高吗?
四.乐于写作
教师提笔写作,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第一,用写作记录我们的职业生活,固化已有的经验。第二,用写作拓宽我们的精神疆域。第三,用写作改变我们的职业状态和行走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每一位教师都要写教育日记。“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这些记录是教师思考和创造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坚持写了32年的教育日记,一生撰写了41部专著,发表了600多篇论文,写了1000多篇供学生阅读的作品,成为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
我们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要在事业的拓展和灵魂的丰盈中实现生命的成长。它也可以助力教师更快地成才,尽早跨入学科名师行列,尽享专业发展带给自己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