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落实与实施,学校办学规模的逐年扩大,新入职教师的人数也逐年增多,如何在现有条件下突破、提升、再发展,如何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青年教师更快更好地成长,成为学校师资队伍发展的主要问题。校本研修是学校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主要形式,教师队伍整体提升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一、直面“双减”政策,构建校本研修新框架
校本研修是以学校为阵地、教师为主体,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学校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各自按需组织,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交流研讨、专家指导等方式解决问题,通过问题解决途径,并结合教育专著、专业知识、课堂教学实践等学习,提高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实践工作、理论学习、专业研究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研究的行为。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为了提高校本研修质量,学校以“学科项目化教研”为载体,引领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校本研修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助推器。
二、有效行动实施,丰富校本研修新形式
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在继承原有校本教研活动形式的基础上,又搭建了多样化的教研平台,为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与业务水平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同时,也为年轻教师打造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以及快速提高教学素养提供了多样化的平台和机会。主要形式如下:
1. 校本教研常态化。
(1)学科教研项目化。“学科项目化教研”是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目标,以“以人为本、适性发展”为原则,以学生自主、合作、分享和探究为标志,以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能力为宗旨,通过开展学科项目化校本教研活动,各层次教师都能够得到自身专业发展。结合校情制定 “学科项目化教研”的顶层设计,分学科组制定项目化教研实施方案;定期开展基于学科特色的项目化教研主题活动,推进各学科项目化教研在课堂实践中的有效实施。
每次活动统一部署,教研组确定活动安排,通过课例展示,教学研讨,微讲座分享、专家引领提升等环节,充分调动教师的参与度。开课展示、课例评析、经验分享由备课组提前确定人选,让参加活动的教师带着任务参与到校本研修中,保障校本研修的有效性,同时也更好的扎根课堂教学这一根本任务,让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更好的提升。
结合校情,每学期举办两次“学科项目化”主题教研。以“学为中心”,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推动学科教研项目化,在常态学科校本教研中逐渐增加项目学习活动,深化教研内容,盘活教研形式,赋能学科教学。通过“学科项目化教研”行动研究,规范校本教研的内容,创新校本教研形式,提升校本教研的实效,打造精准高效课堂,促进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
(2)备课活动常规化。各备课组每周半天时间集体备课研讨活动,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定记录人的“五定”集体备课活动。结合平时“一周一课一评”活动,集思广益,共享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共同面对课堂变革实施过程中的挑战,使课堂教学更加扎实有效。
(3)命题评价规范化。根据阶段内容或教学进程需要进行练习,命题根据年级段不同的要求进行。这样既可以锻炼教师的命题水平,又可以积累资源,逐渐减少购置教辅资料,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积极响应“双减”政策。规范命题及评价制度,教师深度融合,参与命题与磨卷、试卷分析的全过程,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4)业务评比常态化。搭建各种平台,创造条件,适时鞭策,旨在激励和培养更多更优秀更有信心的教师。积极开展教师读书会,举办课堂教学,说课或试课,课例,论文,命题等校级评比活动,要求青年教师参评,资深骨干教师聘为评委专家,锻炼教师的各项教学技能,相互学习,全面提升教师的学科素养。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以赛促学,以评促教,盘活教师队伍教研氛围的活跃度。
2.“青蓝工程”多样化。根据教师队伍培养整体规划,开展师徒结对、“青科体”(青年教师学科专业发展共同体)、“优青联”(优秀青年教师联盟)、“独•犊•读”(阅读共同体)等形式多样的共同体活动。
(1)师徒结对:新教师入职后通过师徒结对活动,快速适应和胜任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确保新教师一年站稳讲台。
(2)“青科体”:即青年教师学科共同体,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实现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
(3)“优青联”:即优秀青年教师联盟,专业研讨、项目研究、学习经验与体会分享、专家点评总结提升,催化教师专业成长、深化教育感悟。
(4)“独•犊•读”共同体: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一种工作状态,把教学变成一种过程、一种动态、一种求索,提升教师的个人内在素质和外在品质,丰富教育内涵。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深化教育感悟,最终促进教师追求理想的职业境界,获得良好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
3. 专家引领示范化。借力高校,与浙大城市学院合作,定期组织骨干教师到浙大培训学习;也与浙师大继续教育学院合作,将专家请进来。这些为我校“量身定做”,教师培训的参与度和实效性都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另外,通过外聘专家培训,承办教研活动等,专家的引领指导,给教师带来成功经验的分享,享受科研美味大餐,帮助教师更好更快提升发展,加速课改高效前行。
4. 队伍建设层次化。为了推进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更多、更高层次的骨干教师,结合学校实际,每三年分阶梯性做好校级三层次的骨干教师评选。教师培养三层次荣誉称号:30岁以内青年教师评选“新苗教师”,30~40岁骨干教师评选“英才教师”,40岁以上骨干教师评选“卓越教师”。
5. 结对帮扶共享化。据市“互联网+义务教育”中小学校结对帮扶工作实施方案,与泰顺二中、藤桥中学对接,扎实做好远程直播工程。根据区局统一安排,协助着力破解鹿城区西部初中学校发展不均衡的突出问题,与鹿城西部学校组建教育共同体的发展模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发挥我校优质学校示范辐射作用。通过结对帮扶系列活动,推动学校管理共进、教学共研、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师生互动、差异互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发挥骨干教师引领辐射作用,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提高初中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协同发展。
内练素质外拓视野,校本研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多管齐下,实现优势互补,溢出效应。资源共享,抱团发展,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稳健发展。
三、回顾复盘过程,赢得校本研修新成效
1. 教学常规扎实规范:以丰富多样的校本研修活动为载体,以教学新常规为抓手,加强对备课、上课、作业与评价等教学规范管理。规范校本研修的内容,创新校本研修形式,增强校本研修的实效,提升校本研修的水平。这两年先后被评为温州市教学新常规样板校,市、区校本研修优秀学校,鹿城区教育系统突出贡献集体,多个学科组被评为省、市、区先进教研组。
2. 教师素养逐步提升:开展丰富多样的校本研修活动,增进教师各方面的业务水平,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加快教师队伍团队建设。去年7人被评为市、区教坛新秀,今年8人被评为市、区学科骨干教师;优质课评比全面开花,各学科教师代表荣获省、市、区一等奖;每学年各种教科研成果汇总统计高达300多人次。
3. 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进一步深化落实校本研修活动的有效性,使校本研修源于教学、高于教学、指导教学,服务学生。促进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教学转型,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推动学生快乐学习,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几年来,中考成绩显赫,状元屡次出现,前十占据多数,稳居鹿城与市直一类学校,2020年学校获区教学质量发展奖。
4.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开展学科“项目化教研”课堂教学变革,其目的是服务学生,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这也是课堂变革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在”学为中心”的课程变革推动下,随着丰富多样的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课堂围绕主题进行项目化学习,举办各学科教学节活动,给学生搭建平台展示才华,丰富学生核心素养。同时,积极引导孩子在目标驱动力、计划执行力、信念持续力、习惯监督力上下功夫,培养学生静心、专注、高效的优质学习品质。
在学校原有“翻转课堂”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学校结合学科教学特点,以学科“项目化教研”为引领,扎实开展校本研修活动,为教师搭建了专业发展的多种载体,引领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努力寻求有自身特色的校本研修之路。今后,还需不断深化、探索、研究,融入教育理论,提升校本研修的层次与品质,相信教研之路,永不停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