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区校本培训活动过程培训资源记录单
学校: 温州市第七幼儿园
活动主题 | “我们的城市”课程项目审议 | 活动时间 | 9月27日 |
活动地点 | 各园区 | 主讲人 | 教学主管 |
参加对象 | 全体教师 | 活动负责人 | 杨潇潇 |
活动内容 及进程 | 审议内容:“我们的城市”——“我们的温州城” 主题网络图审议、课程审议、STEAM项目审议、主题墙审议 主题分析: 伴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行动范围的扩大,孩子们对周围生活环境的感知也日益增强。他们的视野从对家庭的感受,到对幼儿园和班级生活的了解,逐步转向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环境,如社区、商场、街道、公园、游乐园、博物馆等。孩子们每天都在接触不同的城市景象,亲身经历着周边公共设施给自己生活带来的便捷,好奇于街角时不时冒出的新事物,从再熟悉不过的事件中体会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城市里既有外显的繁华,又有内在的人文,这一切都是孩子体验社会生活、适应社会行为、感受社会文化的学习载体。让孩子们在具体直观的生活场景中,了解城市设施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周围日新月异的变化,是为了让他们在体会城市生活舒适、便捷、温暖的同时,能用心感悟生活,萌发热爱生活、热爱居住地的情感。 主题说明: 依据幼儿的学习特点,需要依托身边的具体事物,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才能促进幼儿萌发热爱生活、热爱居住地的情感。因此,“我们的温州城”主题就从幼儿最为熟悉、最容易体验的社区生活展开,依托“城市的交通”“温州的大街小巷”“我们的新温州”“温州的美食”四个板块,将探寻内容逐步扩大到从对周边生活设施的了解,再到对城市全貌的体悟;从体验城市生活的便捷、快速发展,升华到体会城市的人文内涵。因为有了这一切,才让我们的生活很舒服、很方便。 主题目标定位: 思考(依托“温州的交通”、“温州的大街小巷”、“我们的新温州”、“温州的美食”四个板块) 【锦花园区】 1.主题思维导图:幼儿针对温州、城市主题进行的讨论,以及由此扩散的内容,教师梳理成思维导图。
2.讨论幼儿感兴趣的项 目内容:通过梳理,发现幼儿对城市中的交通工具与设施、亭台楼阁等建筑比较感兴趣。个别记录如下:
l 林奇珍:我们班级小朋友很喜欢读书,而且现在温州的城市书房越来越多了,他们想要在幼儿园也做一个城市书房,觉得需要很多的书架,想要做这一方面有关的STEAM项目。 l 谢琦:我们班级有小朋友提出在泰顺玩的时候知道廊桥不用一根钉子,都是木头制作的,觉得很神奇,而且现在廊桥有一部分被洪水冲垮,所以想要进行廊桥的STEAM项目。 l 胡艳丽:温州现在的S1线做的很好,而且BRT也和小朋友的生活息息相关,小朋友的调查里有很多都是和这个有关的,所以我觉得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做这方面的STEAM项目。 l 林晓来:现在孩子们都有出去玩,上次还有小朋友说放行李的传送带很好玩,想要做传送带,在幼儿园里运送玩具,我觉得这个项目也是可以开展的。 l 何梦瑶:我们班级小朋友很爱吃冰淇淋,特别是这边的九山湖冰淇淋,所以他们特别想做冰淇淋或者冰淇淋车的项目,想要把好吃的冰淇淋分享给大家。 3.确定场馆内容 【鑫城园区】 主题思维导图: 主题项目场馆的确定:(STEAM项目) 四楼: 玩沙——佩——建筑工地 生活——檬——温州美食 木工——小——地标性建筑 美术——芯——米塑、瓯塑 三楼: 大1——黎——桥 中1——婷——塔 中2——凤——高楼大厦 大2——维——太阳能汽车 科探室——丽——魔宝乐 二楼: 小1——慈——宝宝生活 小2——伊——宝宝家居 小3——青——宝宝游乐 小4——芳——宝宝环保 一楼: 多功能——苗——小别墅 建构室——欣——建构小天地 小木屋——蒙——科探室 【欧洲城园区】 l 陈怡:我们小班小朋友还是以吃吃喝喝的形式去感受我们的城市比较好。 l 谢娜娜:对,比如松糕、麦饼之类的,还有我们幼儿园旁边的“县前头汤圆”也很有名。 l 金泉:我们这边离中山公园这么近,我们想带孩子们去逛一逛,认识一下公园里的桥、亭子之类的。 l 蔡欢戈:前几天我们在查找温州中秋习俗时,了解以前人们常在中秋夜到中山公园的月代桥上赏月。月代桥你们去过吗?中山公园里有哪些著名的桥你们知道吗? l 晶晶:那我们可以做“中山公园里的桥”,也可以做亭子。这些项目都很接地气,也“很温州”。 l 桑雨蕾:那我们也可以搭建公园啊!让孩子们了解一下建造公园需要什么设施?你们刚刚说的桥、亭子之类的都属于公园里的设施,还有公园要绿化、要有厕所等等,可以挖掘的探究点还是很多的。 l 陈霞:我们也可以把目光转向温州的特产,比如温州的皮鞋、眼镜等都是全国闻名的产业。 项目设定:
| ||
活动反思 与建议 | 教育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我们在课程审议中深入探寻“儿童与课程”的关系,其中要注意把握课程审议的五大特点:集体审议、问题中心、动态持续、平等对话、达成共识。 教学主管通过解读审议“前-中-后”三个过程,提醒教师在进行主题审议时要链接班本课程的生成与筛选,注重将原有主题与班本课程相融合,将班本课程与STEAM项目活动相融合。课程审议有效性的三个关键词:孩子、教师和课程。班本课程生成首先要基于观察与倾听,以获取儿童的前知识和经验,选择有价值的、儿童感兴趣的主题;之后要由老师进行小组会议,以获得班本课程开展的意义并作出决定;然后教师计划下一步,基于孩子环境支持;最后教师要学会放手,观察、反思儿童的学习进程。 希望老师们能深入领悟“儿童立场”之于课程审议的重要意义,在不同层级的课程审议中注重儿童、教师与课程的三方融合,在专业引领下看到儿童,看见课程。 | ||
活 动 照 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