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促进“真实学习”教学研究,让历史与社会课堂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的“落脚点”,12月4日,鹿城区教育研究院决定在我校举行七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此次教研活动分为两个现场,通过现场观摩与钉钉线上直播室的形式联通鹿城区各个初中,借助科技的力量让教学教研跨越区域阻碍。在活动现场,可谓精彩纷呈,鹿城区历史与社会教研员蔡永老师、各初中历史与社会备课组长也参与其中。
课例探讨1:马凯斯——从温州记忆到思偏安之途
第一节,马凯斯老师执教《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她的课堂从温州历史入手,贴近学生生活,以温州在东晋时的发展为切入点,由“墨池”和“璞公”公园导入,继而引出东晋时代。接着出示两位人物的名片,找出祖籍与温州的关系,引出南迁。在整堂课中,通过“温州记忆—观南迁之路—探江南之变—思偏安之途”将整堂课巧妙串起。
针对课堂重难点——“江南地区开发”,马老师设置任务单引导学生讨论,同时给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使学生都有话讲,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们热烈讨论南迁的人如何利用南方优势促进发展。接着,马老师展示了东西两晋瓷器对比图以及双体独木舟在温州与山东出现的时间,感受江南开发促进技术发展。最后,马老师结合史料分析江南开发的影响及南朝政局的更替,通过整理与关联,提升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课例探讨2:黄辉——从回归家园梦破碎到安居乐业梦
第二节,黄辉老师带来《东晋南朝江南地区的开发》。他的课堂由“乌衣巷”导入,以“梦”为线索,从“回归家园梦”的破碎到“安居乐业梦”的难圆,突出政局统一稳定对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性,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课中,黄老师以问题为导向,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学生回答活跃,共同推进课堂氛围。
在讨论江南开发的条件及原因上,黄老师也以任务单的形式组织学生讨论。任务单上的材料呈现方式是南北方农民的对话,这样既降低了史料阅读的难度,也丰富了课堂形式,增强趣味性。最后,学生通过上台展示来分享自己小组的成果。
专题发言1:鲁佳迪——“变,是永远的不变”
第三节,温州市实验中学鲁佳迪老师开展题为《“变,是永远的不变”——浅谈七年级上册统编历史教材的教学探索》的讲座。
统编教材的出现,打破了原有教学的平静,那统编教材背景下,如何运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上好每一堂课呢?鲁老师的讲座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干货”。她围绕三个方面展开。首先解读教材变化,所谓“知己知彼”,只有理解透教材才可以使用好教材。鲁老师提出教材的两个变化,一是以前沿成果为依托、二是以立德树人为任务,并以七上历史教材为例加以说明。接着,鲁老师分析了学情变化,对七八年级学生的学习行动力进行了比较。最后鲁老师针对三个困惑,分享了自身的解决策略。
困惑一:针对“史实细节化,每节课内容很多,如何取舍?”的问题,鲁老师提出要在核心问题下重构教材。一要明确单元主旨,设计核心问题;二要依据核心问题,整合教学内容;三要设计专题学习活动。鲁老师在单元复习课上,完成了该策略的实践。
困惑二:针对“学生没有完整学过地理”,鲁老师指出要充分运用图册,并以图册41页汉匈战争形势图为例,进行示范解读。
困惑三:针对“教材语言专业抽象,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的现象,鲁老师选择江苏省初中历史优质课戴芸老师的《东汉的兴衰》做例子,指出要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专题发言2:蔡永——“教学关键问题中的历史设计”
第四节,由鹿城区教研员蔡永老师带来题为《围绕教学关键问题的历史学习设计》讲座。蔡老师先介绍了中国历史教材的特点,其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写,在针对七八年级学生课本的编写特点下,蔡老师提出教学设计的四个关键词:宏观的历史视野、清晰的历史逻辑、贯通的历史意识与核心的历史价值。
接着,蔡老师选择七上第四单元,结合课程标准,对课题进行归类。继而,蔡老师针对本次同课异构课题《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进行详细解读。过程中,蔡老师充分肯定两位老师在课堂中关注学生活动,设计任务单让学生参与讨论并展示,但也对两位老师的板书提出改进要求。而后,蔡老师分享了突破中国古代史教学难点的策略,面对抽象的思维概念化的词语等问题都给出了明确的解决措施。最后,蔡老师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都能够积极探索,打造更多优秀的课堂。
(现场的老师们认真做笔记,获益匪浅)
本次“同课异构”活动,也为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搭建了舞台。新教材的使用挑战与机会并举,如何在课堂中真正落实核心素养值得每一个老师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