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下午,我校六年级数学教研组以《比的意义》这个单元为载体,与泰顺垟溪小学的老师通过互联网连线,通过集体备课和课例试讲的方式,开展了以“聚焦学习活动的有效设计”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活动的第一环节,由六年级的教研组组长林丽君老师对本单元进行教材解读。林老师分别从教材地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对策、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教育建议:
1.在分数、除法的基础上构建比的知识体系,温故而知新。
2.创造合适的情境去解决重难点,事半功倍。
3.改变“模仿-练习”模式,突出“探索-表述”模式,推陈出新。
活动的第二环节,三位老师依次对本单元的三节课进行教学设计阐述。
苏华瑜老师认为,《比的认识》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这个单元的起始课,同时又是后面学习比例知识的基础。从学生感兴趣的杨利伟叔叔及其事迹出发,设置问题,“怎样用算式表示长和宽的关系”逐步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邓毅老师抓住《比的基本性质》本节课的关键问题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问题一: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比的基本性质的推导。
【解决策略】提问:6:8和12:16相等吗?如何证明?
把比转化成除法或分数的形式,利用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自行类推。
注意相关限制条件:同时除或乘的数不能是0。
问题二:尊重化简比的方法多样化。
【解决策略】
1、理解最简比的含义。
2、引导化简比的多种方法:
(1)利用比的基本性质。
(2)先把比写成分数形式,再约分。
(3)把非整数的比转化成整数比,再化简。
管瑶瑶老师认为《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的全过程来获取知识,从而操作、表达、探索、类推、合作、概括、创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生活中的比,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获得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
活动的第三环节,林丽君老师试教《百分数的意义》一课,并进行互联网讨论。老师们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提出了保留和修改的意见。泰顺垟溪小学的老师也结合学生的学情,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二次修改。虽然两地想个甚远,但是互联网却拉近了我们的距离,让两校老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畅所欲言,互相学习,达到良好的教研效果。
此次教研活动为两校老师搭建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平台,促进了老师们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