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科:调研结对助力课堂,精雕细作提升素养
作者:项雅丽
发布时间:2017/12/27
浏览量:
调研结对助力课堂,精雕细作提升素养
古语有云:“严师出高徒”、“三人行,必有我师”。“师”在我们的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渴望有贤师能向之学习,也希望有严师来助力提升。借着音乐新体系的这股春风,经过了将近一个学期的新体系课堂实践, 12月6日,新体系实践基地——鹿城区实验中学迎来了专家的实地调研,有幸聆听专家指点迷津,提升教学能力。
一、 课堂研讨,扎实学习
为了演绎课堂的精彩,深度把握教材的实质,领会新体系生本课堂的精髓,鹿城实验中学团队在温州市中学高级教师、南浦实验中学李咏雪老师精耕细作中通过3个多月课堂实践探索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习内容间的深度融合,同时课后多维度地问诊分析,让团队每一位老师在课堂实践中得到锤炼。
二、 教学展示,专家点评
下午第一节课来自温州上戍中学的小组成员甘晓芬老师开设了精彩纷呈的一节课。 甘晓芬老师所选的内容来自人音版七年级教材上册第二单元圆舞曲——《雷鸣电闪波尔卡》。整堂课其乐融融,氛围融洽,体验有度,教学语言规范,表达精炼、明确。鹿城区音乐研训员项雅丽老师在课后点评: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得当,关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联觉体验,激发了学生聆听作品的强烈愿望。她建议教师更要建立好律动与音乐、律动与肢体之间的联系。经开区教研员朱慧静老师也在评课交流中赞赏教师通过拍、打、唱、跳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能在教学中取身边之材尽用;取节奏要素贯穿;取体验形成感受。市教研员钱瑞华老师也提出了几点希望。一希望老师们不要陷入“教学误区”,不要从旧的教学模式跳入又一个自己设定的模式之中。要根据作品的风格、学生的学情、教师的特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是选择套入一种单一的模式。二希望老师抓住学生身心特点,预设分层,深挖教材,初中生需要从仅仅对音乐元素的认知提高到对作品音乐发展的认识。
这次的教学调研在专家们的精彩点评中结束了。对于我们这个有爱的团队来说,让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不仅是心中对梦想的坚持,对教师这份职业的使命感的坚持,更是来自于对于音乐的热爱!梦想驱我前行,同行路上我们彼此相伴乐此不疲,我们始终坚信,越努力,越幸运!
供稿:鹿城实验中学 王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