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乐平俞正强城南高峰论坛活动综述

作者:周晓林

发布时间:2014/12/25

浏览量:

朱乐平老师和俞正强老师,一位是课程标准研制小组的核心成员,一位是北师大教育家书院的兼职研究员;一位是一课研究丛书的主编,一位是一课定解的思想者;一位是小学数学教育界的泰山北斗,一位是引领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传道者。20141223日,我们有幸在温州市城南小学见证两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一课研究与一课定解”高峰对话,这是一场引领中国小学数学教育研究走向的盛会,也是一场思想交流和碰撞的盛会。参与本次盛会的有来自省內外的专家教师同行300多人,温州地区的名师几乎全部到场,老师们在王炜老师和周晓林老师的引领下,更是引发了更多的理性思考。

整场论坛活动在城南校区崭新的艺体馆礼堂举行。上午在气势不凡的《百年书香,瓯韵城南》学校宣传片中拉开序幕,城南集团陶晓迪校长向来宾们致以热情洋溢的欢迎词,该校省教坛新秀陈欢首当其冲上展示课《平均数》,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日常生活经验入手,提供四幅没有数据的条形图让学生去找平均数,从中让学生体验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而这正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紧接着陈欢老师利用生活投篮比赛的情境,还是在四幅条形图上做文章,给出数据,在比赛中,学生进一步感悟平均数是一个虚拟数,以及先合再分的计算方法,整堂课陈欢老师以精妙的教学艺术赢得在场同行们的啧啧称赞。

 

 

第二节课是俞正强老师所执教的《植树问题》及其现身说法《一课定解》,他抛开我们一直纠结的“间隔数”“棵树”,而是从除法的意义“平均分”入手,先解决“段数”问题,一直强调,为什么用除法做,让植树问题回归除法意义的本源。数学上的除法问题到了生活中就不一样了,这个时候再来解决“点”的问题,植树是种在“点”上,还是种在“线”上?接着,俞老师把“点”扩展到生活中的人、桌子、灯等等。最后俞老师在构建“点数=平均分段数+1的模型的基础上,再引导孩子们去解决一端不种(-1)和两端不种(-2)的情况。这堂课,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俞老师的教学魅力和哲学思想。他认为教学方法很多,但是“理”只有一个,而本课的“理”是两个关键问题:植在哪里,树是什么。而把什么当做“常”也是非常重要的,本课教学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俞老师是把两端都栽当做“常”,而把一端不栽与两端不栽当做非“常”。

 

 

俞老师的“一课定解”引发了同行们的深度思考,而朱乐平老师与俞正强老师的高峰对话,把现场引向高潮。朱乐平老师的步步追问,俞正强老师的侃侃而谈,在两位高手思维的激烈碰撞中,全场教师们犹如醍醐灌顶,这就是高手之间的对决。

 

 

当天下午,朱乐平老师上了一堂令人耳目一新的《圆的认识》,以套圈游戏入手,启发其讨论直线到定点、正方形到定点、圆到定点是否公平,从而开始展开圆的教学。让孩子们想象“到定点距离等于2厘米的所有点组成的是一个什么图形?”,然后3厘米、3米,在此基础上,他让孩子自己思考“什么叫做圆”。在不断地探究、讨论中,孩子们自己得到圆的定义:“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激励学生自主为圆命名,体现出小学教学中罕见的初步学术训练,显示出一种教育远见。特别是在课的最后总结部分的一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同学或老师”,朱老师给了孩子们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在充分尊重和肯定下,孩子们的思维也慢慢活跃起来,于是很多好问题就来了:圆是一边形么?有半径了,为什么还要有直径?我们一直埋怨孩子没有问题意识,但是我们有像朱老师那样给予孩子大量提问题的机会了么?这就是大师带给我们的启迪。

 

 

当“一课研究”遇上“一课定解”,两位数学教育泰斗朱乐平老师和俞正强老师齐现城南,辐射出了强大的号召力和吸引力。本次活动大大启发了包括城南在内的所有数学教师的教学创造性,提升了其数学课堂教学能力和学科素养,不设门票迎客参与也体现了城南强烈的事业责任感。

联系地址:温州市府东路1028号 联系电话:0577-56961555

电子邮箱:lcqjyyjy@163.com 邮政编码:325000

版权所有 © 温州市鹿城区教育研究院.

浙ICP备2024101137号

技术支持:

捷点科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