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薪薪2024学年第二学期学习总结

作者:陈晓路

发布时间:2025/06/22

浏览量:

在共研共学中成长

——学习心得体会

本学年有幸加入周晓林名师工作室进行学习。这段沉浸式学习之旅让我深刻体会到“独行快,众行远”的真谛。在导师的引领和同伴的互助下,我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专业视野都得到了质的提升。现将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理论筑基:从“经验教学”到“科学育人”

工作室的研修以新课标为核心,通过专家讲座、共读书目(如《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深度学习教学策略》)等活动,让我重新审视数学教学的本质。过去,我更关注知识点的传授,而现在学会了用“核心素养”统领课堂设计。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我尝试从“数感”“量感”出发,设计分月饼、折纸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分数与生活的联系,让抽象概念具象化。

 

二、课堂实践:打磨“以生为本”的真课堂

工作室的“一课三磨”模式让我受益匪浅。在《归一问题》这节课的研磨中让我学到很多。第一次试教时,我直接出示课本例题:“3个文具盒18元,5个多少钱?”通过“18÷3×5”的步骤讲解,学生虽能模仿解题,但提问“为什么先求单价”时,多数人回答“老师要求的”。课后研讨中,导师一针见血:“你替学生省略了思维过程,他们只记住了‘套路’。”

正式上课时,一个学生提出:“如果知道7个文具盒42元,能不能直接用42÷7求单价?”这意外生成的问题成为课堂亮点,我顺势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组数据背后相同的单位量”,深化对“归一”本质的理解。

 

三、技术赋能:让数学学习“活”起来

“智慧教育”专题研修中,ai赋能的团队赛课活动主题下。学会了用动画演示“长方体展开图”的11种可能,用游戏化练习巩固“乘法口诀”。技术不仅提升了课堂效率,更让数学可视化、趣味化。一位学生反馈说:“现在上数学课就像在解谜探险!”

除此之外,本学期我还参加《圆柱与圆锥》单元创新作业设计比赛是一次突破传统作业模式的实践探索。我们摒弃了机械的计算练习,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实践任务:从基础的生活测量到创意笔筒制作,再到探究圆柱形的实际应用。特别是"设计最省料笔筒"的任务,意外地让学生发现了圆柱侧面积与尺寸的关系,这种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的认知远比死记公式深刻。在实践中,我更加坚信好的作业应该连接知识与生活,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这次比赛让我对"双减"背景下的作业改革有了新的思考。最终在工作室成员的帮助下,获得了市一等奖的好成绩。

 

四、团队共生:汲取集体智慧的养分

工作室的“问题树”研讨机制让我印象深刻。每周我们抛出教学困惑(如“如何突破鸡兔同笼难点?”),群策群力设计教学策略。同伴分享的“画脚法”“抬腿法”等生动解法,让我意识到教学需要多元视角。这种开放共享的氛围,让我从“单兵作战”转变为“团队共创”的受益者。

 

五、反思成长:做永不止步的探索者

通过工作室的研修,我养成了每日写“教学日志”的习惯。记录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如“为什么学生总认为1立方米>1平方米?”),分析背后概念混淆的原因,进而调整教学设计。这种持续的反思,让我从“教书匠”向“研究者”蜕变。

名师工作室是一座桥梁,连接着理想与现实,个人与团队。未来,我将把所学转化为行动力:深耕课标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更要做青年教师的“摆渡人”。教育之路漫漫,幸而有名师引航,有同道相伴,愿我们始终以学习者的姿态,奔赴数学教育的星辰大海。

 


联系地址:温州市府东路1028号 联系电话:0577-56961555

电子邮箱:lcqjyyjy@163.com 邮政编码:325000

版权所有 © 温州市鹿城区教育研究院.

浙ICP备2024101137号

技术支持:

捷点科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