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网 |
名师工作室 |
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 |
周晓林工作室 |
学员专区 |
研修总结 |
追光逐梦,我的教学成长之旅
时光荏苒,一学期的征程已然落幕。回顾本学期跟随周老师学习的历程,一帧帧画面闪现在脑海中,有磨课的紧张与煎熬,有更新理念的顿悟与愉悦,有比赛初有成效的喜乐与自信,不禁感慨跟着周老师的团队一起学习与奋斗真好!
一、素养进阶的课堂尝试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做为《四边形》单元的例2,日常教学中经常会与例1进行整合教学,对于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要么是默认学生已知,只是简单的复习;要么是认为学生知之甚少,从0开始。那学生的起点到底在哪,又该选择怎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呢?翻看人教版教材,发现在一年级下册的时候,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虽然仅是通过摸、画等直观的方式来认识,但也已经埋下关于“特征”的种子!如何让种子生根发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数学是不断进阶、精进的过程?在周老师的带领下,我尝试从推理的角度去设计这本节课。
以“你是怎么知道这是长方形/正方形?”为问题,让学生结合学习与生活经验说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紧接着追问“这些特征一定成立吗?你能用更严谨的方式验证吗?”驱动学生展开对长方形与正方形边和角的探索。但三年级的学生真的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推理验证吗?带着忐忑的心,展开课堂实践,课堂中学生通过测量、对折、比较的方法推理图形边和角的特征,并学会用标准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让我不禁感慨原来学生的潜力与能力是如此的大
二、醍醐灌顶的金华之行
12月时突然接到周老师的任务——去金师附小进行试讲,普通的试讲我可能会觉得“小菜一碟”,但这可是去金师附小讲给俞特听啊,不禁感觉亚历山大但转念一想,试讲完能听到俞特的一对一点评,这也太值了吧,于是欣然应允。
试讲完,俞特结合教师成长的三个境界对《租船问题》进行点评分析,俞特指出,这节课的知识是“尽量租大船”“减少空位”“没有空位”这三个策略,它们也是租船策略的三个要点。而“工”的水平是看教材没有总结出三个要点。“匠”的水平是老师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诉孩子。“师”水平的老师会让孩子自己发现总结。而三种教师水平,往往带来三种不同的学习行为——工带来读,匠带来听,师带来想。即使如此,“工”“匠”“师”都已经入了专业,只是水平高低。那么“师”的境界,本课该怎么上呢?环节1肯定是解决问题,然后反馈,6种方案中哪种符合最省?为什么呢?原来是用了最多的大船,为什么用大船省?因为单价低。所以尽量租大船,这是第一个策略。但租大船一定省吗?考虑空座,这是第二个策略。从列式开始整理成列表,发现这些的策略问题用列表比列式更方便。最后得出没有空座,这是第三个策略。
俞特给了现场老师们非常宝贵的从“匠”到“师”的建议,提升认知、多多“临帖”。如果教师水平是一条线,一开始并不是整条线跨越上去,而是先从一节课上去碰到“师”的水平。把“师”这一境界的实录反复琢磨、学习、实践。俞特还特别举例道“这世界上佳肴和至道很多。如果有一个人愿意花功夫,就善莫大焉。”
三、齐心协力的团队合作
本学期工作室的大事莫过于陈晓路老师参加省优质课推选评比,也让我感悟到什么叫团队的力量。备战时,周老师将工作室的队员聚集起来,组成了一个年轻的团队。但也由于过于年轻,我们甚至怀疑自己能否给晓路助力。但周老师的从容淡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他带着我们一遍遍的解读教材与学生作品,反复推敲基于关键问题的学习活动设计。
一次次的推翻与重构,让我们对《复式条形统计图》这节课从初步理解逐步走向深入。虽是一个人的比赛,但却是整个团队的进步,特别是我在陌生的单元解读领域有了自己的想法,学会如何梳理整体框架、如何通过PPT呈现内容。
回顾这一学期的点点滴滴,我满心感激,感谢周老师的悉心指导与给予的机会,感谢自己的认真与努力。展望未来我将继续带着这份冲劲和韧劲不断前进,做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