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

张玛莉-种子课,有生命力的课堂

作者:杜丽丽 发布时间:2024.11.05 浏览量:

种子课,有生命力的课堂

温州市百里路小学 张玛莉  

暑假期间有幸拜读了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3.0——对话深度学习》,看完这本书后,我发现这本书不是纯粹枯燥的文字和教学理论,而是用一个个具体的课例,让我明白了数学课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更是要培养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学会学习,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下面谈一谈我对这本书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种子课的认识

 “让种子课成为种子课,这句话有点绕”。前一个种子课是从知识脉络而言的,它是一个节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根的作用,是认识层面应然的理解后一个“种子课”,是实践层面的呈现。如何使应然的种子课真正实现种子意义,便是深度学习之所在。

种子课的意义在于,学生的学习是从生活经验出发,他们是在体验中完成理解,即有感而悟。将所悟到的明白表达为文字,就是理解。用理解去支撑题目的解答,便是能力。这个有感而悟而行的完整过程是种子课的基本过程。

例如,《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堂课便是俞正强老师眼里的一节种子课了,从知识脉络而言,这节课是“数”的“不确定性”第一次出现,是关键内容,同时也是为方程学习大家出的一课,非常重要;从学生学习来看,学生则必须打破“数是确定性”的旧观念,去理解数有“不确定性”。

那么,怎样能把这节种子课上成真正的种子课,从而帮助学生清楚建立数有“不确定性”呢?俞正强老师为我们提出了三个理解:

理解一——确定的数用数字表示,不确定的数用字母表示;

理解二——对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理解三——两个对象有联系时,其中一个用字母式表示。

  俞正强老师用随处可见的材料:信封、粉笔,再配上几个动作,便让学生体悟得到了什么是“确定的”、什么是“不确定的”,极简而妙。俞老师的课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聚焦核心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自参与每个环节,深入思考、互相讨论得出来每一个结论,让学生有感而悟。将悟到的明白表达为文字,就是理解;用理解去支撑题目的解答,便是能力。这个有感而悟而行的完整过程是种子课的基本过程。三个理解的环节设计,让学生在心中种下了种子,而这颗种子是学生通过深度学习、精耕细作心中种下的。

  种子课,生长课。我的理解是种子课,就是核心课,师生共学。而生长课,就是通过种子课来建构生生学习的过程。

二、体会“种子课”对达成深度学习的效果

  三年级《面积的认识》这节课是一节概念课,概念课多是枯燥无味的。在过往的教学中,我的教学设计是:1)先引导学生认识定义:什么是面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面积)2)再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物体表面?什么是封闭图形?什么是大小?3)最后通过练习来巩固有关面积的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安排一个小组研讨活动——“如何认识面积”?因为在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中,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辨析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学生特别容易混淆,所以在课堂中和课后会安排大量的作业来练习和巩固这个知识点我以为学生练习多了,混淆便消失了,事实是做再多的练习学生依然会混淆出错,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认识不清楚。

俞老师在这节课中先引导学生认识“面”的特征,将“面”对象化,学生此时对“面”没有清晰的认识,而把“面”作为对象是这节课的根本。他深入到了知识的本源处,学生的思维的关键点,再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封面”入手启发学生联想到墙面、地面、脸面……,学生经历了“面”的对象化过程,体会到了原来我们一直生活在“面”的世界里。在这基础上再让学生画“面”,俞老师问这个世界先有面还是先有形,学生回答先有面这样学生就弄明白了“面”与“形”的关系。再通过理清“面”与“体”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面”是一种存在,是“体”存在的一种方式。“面”的特征建立之后,就进入“面”的属性辨析。俞老师分析得特别好:特征是一个逐步抽象的认识过程,而属性则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辨析过程。前者是一个构建“对象”的过程,后者是一个认清“对象”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既有先后又相互支撑。

  我突然意识到,“面”才是面积的关键啊没有先对“面”的认识,而要直接去认识面积,这不是背道而驰吗?俞正强老师的设计恰恰抓住了这节课的本质。关于面积的定义,不是学生从书本上念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体会把握到的,是一个自然而然生长的过程。


  孩子是一颗种子,教师也要做一个生长力的教师,教师拥有生长力,孩子才有幸福感。当我们引导学生求真知,寻真理的同时,我们自己也要不断向上生长的教师。书上的点点滴滴,让我不断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充实自己、反思自己,让我慢下步伐,精心设计教学、悉心呵护种子、静待开花结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