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网 |
名师工作室 |
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 |
叶托工作室 |
学员专区 |
研修总结 |
逝者如斯,又是一年端午!遥想那年今日,风雨兼程,齐聚岙底,这注定是个难忘的日子。“有缘复得沐春风,谈笑师徒逸兴同。”这两年,在叶托老师的引领下,我们如浴春风,志同道合;这两年,我们并肩前行,一路成长。
一、在阅读中,寻得源头活水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史。教师想要获得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阅读是一种向上的力量。扪心自问,从教以来,我读过几本书?
开班仪式上,我们便以“书”为媒,在阅读分享中认识彼此,叶老师更是以“书”为礼,寄语留香。从《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到《重构作业》再到《阅读教学教什么》,“好书共读”成了我们共同的约定。在我们的公众号上,已经发布了近30篇有关教师阅读和班级阅读的文章。此外,每学期初与学期末,每位学员都要上交班级阅读计划和班级阅读总结,叶老师更是以身作则,时常与我们分享《2021,我读过的那些书》以及“班级阅读的那些事儿”。渐渐地,我从“被迫完成作业”到“享受阅读之妙”,阅读成为我繁忙之余的美好时光。
“没有一艘船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的诗行,把人带向远方。”我想,正是因为叶老师对阅读的热爱与坚持,才让我们重新踏上阅读之路,找寻到成长的源头活水。
二、在碰撞中,迸发思维火花
“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一群人可以走的很远。”是的,遇见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是幸运的。与人同行,会有团队的合作,会有智慧的碰撞,会有无穷的动力。
犹记得,工作室第一次习作课课例研讨,从第一次集中磨课到第二次分小组磨课再到一对一结对帮扶……我们亲历磨课的全过程,我们为某一个教学环节各抒己见。这远比毫无准备的听一节公开课收获更多,在多次的共同研讨过程中,我们重新建构习作课的教学流程、解读三节习作课的精妙之处。如果说,之前老师们是雾里看花,朦朦胧胧,只觉得“课上得真好”,在思维的碰撞中,我们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仿佛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工作室的小伙伴们各有所长,各具风格。每一次的活动、每一次探讨都闪现着学员们的智慧。在这里,我们不避讳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烦恼;在这里,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研究;在这里,我们博采众长,共同提高。
三、在实践中,突破教学瓶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堂是老师的主阵地,是立身之本。上好课,是老师的第一要务。
这学期,我有幸在乐清市2023年上半年小学语文“双减背景下‘整本书阅读’的实践路径”培训活动中执教五年级《俗世奇人》交流课!从第一次试教到最终定稿,共经历了四次磨课,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惘,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也有突破自己教学“瓶颈”的成就感……回顾这段磨课历程,收获良多。
首先,要有好的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环环相扣、层层铺垫。例如,作为五年级的整本书阅读交流课,我创设了“奇人编辑部”的教学情境,在“天津码头达人秀”的颁奖现场,学生进一步感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写人秘诀”的合作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心情变化图”等多种形式体会冯骥才先生高超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此外,我抓住“嘛”“赛”这两个极具特色的方言,引导学生品味”既幽默又厉害“的津味语言。课堂上,学生披文入境、兴致盎然、侃侃而谈,一场酣畅淋漓的思维激荡也就此发生。
有了好的教学设计,还需要老师修炼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去呈现。评课老师说:“形式大于内容,每个环节没有走‘实’,有点‘虚’。”深深意识到,这正是我目前的“教学瓶颈”,好的教学设计却总是上不出好的课堂效果,有了框架,还没有血肉。可能就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的差距,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其中的奥妙除了多看多学习,更需要多实践多领悟。
虽然工作繁忙,但每次工作室的活动我都积极参加。因为在这里我可以从“老师”重新回到“学生”,真正体会学习的快乐。我们秣马厉兵,砥砺前行。相信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将看到更美的风景!
一路繁花一路歌,一路学习一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