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网 |
名师工作室 |
初中科学名师工作室 |
吴锡理工作室 |
学员专区 |
学习心得 |
【心得1】
什么样的试题是好题?
测量目标、试题情境、设问应答
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沟通、创新、合作、审辩思维、文化理解与传承
文化理解与传承最重要的是传统文化认同(农学、医学、天学、算学)
三本重要书籍:《梦溪笔谈》、《天工开物》、《本草纲目》
科学史情境六特征:
功能激趣化(如科学中外对大气压存在的争议,引起思维冲突)、立意科学化(托里拆利、帕斯卡等科学家基于实验的事实对亚里士多德的反击和否定,建构了实验+理性推理的新方法)、理解本质化、知识建构化(燃素说,建立新的“燃烧的氧化学说”)、观念争议化、方法演变化(托里拆利和帕斯卡对大气压的研究)
如何选择科学史试题情境?
亚里士多德世界、牛顿物理世界、爱因斯坦物理世界
哲学:德谟克利特万物的本原是原子与虚空。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
元素:玻意耳、牛顿微粒观
微粒:现代原子论
玻尔:原子序数 现代元素概念
进化生物学:
功能生物学:
1、科学史情境的三度:知识复杂度、情境陌生度、信息隐含度
查阅与获取选择科学史素材→加工(选取与舍弃、增加与删减、解释与说明)→挖掘与设计确定科学史问题→评估(情境陌生度、信息隐含度、知识复杂度)→试解与反馈修正科学史情境,以上都始终指向测量目标。
【心得2】
根据以往的教学情况,对家庭电路的认识难度在于零线火线埋在墙内,家庭电路故障不常出现、熔断器不常见等问题,出现了理论学习与实际脱轨的情况。而本节课教师通过一个模拟电路板,直观可见地演绎了不同的触电情况,并用模拟实验演示了为什么开关要接在火线上,如果不接在火线上将带来的安全问题,比起枯燥生硬的语言描述,学生要通过教师的语言加以理解让知识的表征人为地增加了难度,而通过直观的实验观察,学生获得最直接的体验,再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描述和表达才是真正解决了学生的学习困惑。
【心得3】
实验方案的设计对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容易套路化。虽然教师从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提取了设计实验步骤的基本要素,但有的学生并没有真正使用,而陷入了实验方案书写的模板中,没有真正理解探究的目的。特别是多次实验的意义,应如何选择研究对象重复实验?如何提高实验结论的普遍性?在改变无关变量时,但又能保证每组实验的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这样的重复实验比起简单的重复更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我今后的实验方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的,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的本质理解。
【心得4】
工程学习流程是什么?项目化学习评价标准如何建立?如何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本次项目化学习不同于之前所听的项目化入项课或展示课,而是着眼于上述三个问题,一步步铺陈开来,让学生踏踏实实地感受工程设计的流程。特别是对评价标准的建立,以往受到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项目化学习的重点落在设计与制作,评价标准往往是教师直接给予学生的,学生是被动接受的,而学生对评价标准匆匆一览,在设计与制作中淡忘了评价的内容,让评价显得形式化。本节课对评价标准的建构,不急不慢,真正由学生逐条建立,才是符合学生学习的需求。
【心得5】
名师工作室的第17次活动,聆听的是一节九下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一节课,自我感觉这是一节难度很大的课,不管是教师的语言表达,还是学生的认知层次,要描述这一抽象的过程是不容易的。特别是对于能量的“逐级递减、单向流动”的分析,以及整个生物圈的物质总量守恒,要突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建构起这两个过程更是困难。本节课从小到大,从具像到抽象再到具像,从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模型建构到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建构,从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建构到生物圈的能量流动,再到用这两个模型解释在稻田中引入蟹,能增加作物产量,真正实现了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收获颇丰,这一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自上而下为学生搭建这样的建构平台,是我今后课堂教学要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