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

唤醒·文学感动—— 记潘旸名师工作室学习心得

作者:潘旸 发布时间:2022.08.29 浏览量:

唤醒·文学感动

温州市城南小学   郑景秋

 

课毕,呆坐在办公桌前,脑中思绪万千。入职以来的1300多个的五味日子夹杂着此刻的感受,都随着门缝外学生的身影交替闪过……

                 

他们多姿多彩的文学世界

邱蓓蕾老师带领孩子们走进林语堂和苏东坡的内心世界;冯海伟老师个性解读千年前的佛性青年——王维;金娥兰老师带大家认识了童话外婆林格伦笔下的“顽童”长袜子皮皮和埃米尔。还有六位老师精心研读教材,勾联课内外,绘制出各年级段的文学阅读蓝图。最后潘旸老师将她“文学世界里的十二味童年”的美好向我们娓娓道来。

透过屏幕,依然能感受到老师们满满的热情,这份热情是文学带给他们的,他们也将这份热情传递给了各自的学生。

邱老师的课例《林语堂和<苏东坡传>》以及她围绕课例的阅读经验分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实说,我也是苏东坡和林语堂的狂热粉丝。我太喜欢苏东坡,他举世无双的才华,他淡泊的心境,他饱满的生活热情带给人无限的动力。我太欣赏林语堂,这是一个多么随性、豁达而有趣的文化学者。当林语堂遇到苏东坡,便是两颗伟大灵魂的完美触碰。而同样富有才情的邱老师将这份感动巧妙地带到了课堂。她织线成网,带领学生了解苏东坡和林语堂的人生经历、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再两相对比,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这样的文学课堂是多么迷人,又是多么高级。

 

中文是一种感动,阅读是一场自由的梦

我也喜欢阅读,这样的课堂也是我的追求。

我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还记得大学的第一节课是古代文学。铃声响起,一位儒雅的年轻男性缓缓走进教室,他就像是从古代走过来的文人,温文尔雅。在做完自我介绍后倪老师深情地说:“现在你们学的专业叫汉语言文学,我们以前就是中文系,但我更喜欢中文两个字,在我看来,中文是一种感动,阅读是一场自由的梦……”

“中文是一种感动,阅读是一场梦。”这是我听过最美的一句话,而这句话也在我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痕。于是,大学四年我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沉醉不知归路。毕业那年,我告诉自己:我要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我想将这份文学的感动传递给我的学生,我想带领他们在文学的世界里碰撞出美丽的思维火花。

 

四年,又上了一次完全不同的大学

大学毕业,阴差阳错成为一名小学教师。从20168月底入职至今,我的职业生涯将满四周年。四年奥运会换届了,四年又总统大选了。然而作为非小教专业科班出身的我,这四年一直在适应小学的思维方式与教学方式,我像是重新读了一次大学。

小学老师是门技术活,小学生也总是超出你的想象。步入工作后,大学里学的大部分知识甚至连心理学几乎都用不起来。于是,我开始一边不断看书,一边不断尝试,摸爬滚打之间,终于慢慢适应了小学的节奏。同时我也发现小学和中学的不同之处。相比于中学教师,小学老师真是花样百出,他们极其富有创造力,那一堂堂精美的公开课总是让人叹为观止。而中学的课堂恰如静水流深,表面上波澜不惊,但水流一旦撞击石头必激起蓬勃的水花。这水花,便是文学阅读中的思维碰撞。

带着初出茅庐的激情,我一直想带我的学生走进文学的世界,也有过一些尝试。然而可能由于自己的阅读教学计划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琐碎的日常教学占用了太多时间,又受制于学生生源等等,这样阅读活动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时常,因工作而身心俱疲,久而久之,曾经的文学热情之火也在慢慢熄灭。这就是我想要的教学吗?我该何去何从?我陷入了困惑与迷茫……

 

                         唤醒文学的感动

潘旸老师开口讲课便让我感受到她对于文学的深切热爱。这种因为心有热爱,而生发的肺腑之言,是会感染每个人的。当潘老师说,她曾经也读汉语言文学专业,她发现小学老师阅读结构欠缺,文学素养也在退化,教到最后文学水平只有六年级时,我竟不觉落泪了。教了四年小学,我的文学水平也退化到四年级的水平了。我很惭愧,但似乎又感觉到一股强烈的电流伴随着潘老师的话语流遍全身。我像是一个机器人被彻底唤醒了——我是学中文出身,我依然热爱文学,我要发挥我的优势。

我还是要多读书,做一个会思考的真正读书人。已故的商友敬老师曾这样说道:教师要在读书中生存,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之中。其中关键就在于要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这才是区别真假“读书人”的唯一标准。单纯读读书只当消遣,这或许是一种生活方式,于专业成长而言,还是要去“啃”一些有难度的理论书籍,一边读,一边思考。不知不觉,唤醒理性被唤醒,阅读力也在提高。

热情之余当然还要不断思考、研究文学阅读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儿童不同于成人,我需要从儿童立场出发,探索激发阅读兴趣,焕发阅读情感,培养阅读习惯的方法。也要去思考如何零存整取,带领学生读一本又一本的好书……因此我十分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我将借助青年研修班这个平台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如果说前四年的工作中我积累了一些上课经验,那么接下来我还要在多读多思的同时,勤动笔。白先勇先生说,我们都会慢慢消失的,只有我们写下的字、我们的创作才是永恒。人是有惰性的,总是习惯于用“很忙”来当借口,那些灵光乍现的美妙想法如果不及时记下来,那些深思熟虑的课例如果不及时总结反思,那错失的便是不可估量的财富。今后我将不再偷懒,时刻督促自己,笔耕不辍。

 

此时,校园里异常安静,大概就剩我一个老师了。收拾行囊,踏上下班回家的路,心儿被唤醒后,脚步也异常坚定——我依然是一个爱阅读的老师,我依然想带给学生关于文学的感动,我依然想带领学生在文学的静流里碰撞出思维的奇妙水花!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