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

我眼中的主题班会课——价值观主题班会课听课感受

作者:郭艳艳 发布时间:2022.08.26 浏览量:


朱圆圆:

《生命和谐奏》王小丹评课稿

   “生命”主题一直在班会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如何选择合适的角度去切入也是我们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今天听了王小丹老师的《生命和谐奏》,我收获颇多。

    王老师的课堂设计注重逻辑性,主要围绕“如何珍惜生命”这一关键性问题展开,选择疫情切入,设计了“善待自然”“关爱身边的人”“保护自己”“帮助贺贺克服坏情绪”“我的生命的长度”等环节,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重要性。

    此外,王老师的学习活动设计富有巧思。有关疫情的视频和图片材料贴近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给贺贺支招帮助他克服坏情绪,让学生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学会克服自己的坏情绪。在“生命的长度”的环节中,王老师借鉴了毕淑敏的“我的五样”,让学生画了自己人生的五个阶段,再让他们感受因为各种原因,生命会戛然而止,学生在擦掉自己人生的痛苦中学会珍惜生命,点明了本科的主题。

    生命的主题很大,也很重,而林老师的课很符合现在的“疫情”环境,也有对整个人生的思考,是一堂很适合模仿的“生命”主题的好课!

        

王倚梦:

《小小“调音师”》班会课点评

王老师聚焦“文明发声”主题,引导学生学会不同场合要用不同音量,学做小小“调音师”,令人受益匪浅。

    王老师精准研判学情,巧设教学环节。由学生喜爱的数数游戏切入,引出“噪音”话题,顺势交流生活中的噪音,揭示其危害,从而激发学生文明发声的欲望。紧接着的小组活动中,学生需要讨论的三个烦恼也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能给予学生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让课堂教学落到实处。

    与此同时,“噪音先生”“科学小剧场”等富有创意的人物设计与情境创设为学生学习增添趣味,也让课堂教学更连贯。

    本课的提升点、亮点在于引导学生透过“不同场合,不同音量”的表象看到背后蕴含着的“心中有他人”的理念,进而增进对“文明”价值观的理解。

透过该课例,我真切感受到价值观课例的设计与实施必须以解决真实问题,挖掘价值内涵为前提。

 

夏海钗:

浅谈一节“好”的班会课的标准

——以龙湾徐苗苗老师执教的《争当友善使者》为例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是点燃学生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而班会课的设计、组织、实施是班主任的一项日常工作内容,它既是班主任专业素养的综合反映,也是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班会课对于班级管理也很重要,具有导向性,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前几年曾有幸现场观看鹿城区班主任优质课展示课活动。温州市实验小学的郑碎飞老师带来了一位大咖的观点:“一堂好班会课的“标准”:活动、感动、行动。”对照标准,我觉得徐老师执教的《争当友善使者》是一节“好”的班会课。

徐老师的课具有活动性。创设“太阳花小镇”争当友善使者活动的任务情境,在情景辨析、课本剧表演等活动中,明晰友善内涵。这节课,徐老师有意识地设置了情感价值观引导环节,但课堂上还可以触发地更加深入。我最感动的是,校园点赞卡环节,孩子们将听课的班主任老师写进点赞卡,徐老师顺势而为,让张贴点赞卡的孩子为“友善使者”颁奖。意外入镜的班主任在镜头前有些局促,这个意外,让人感动。这堂课有行动,在课后布置了实践任务,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作为一名“小菜鸟”,听到每节课都具有相应的闪光点,希望自己取长补短,再接再厉。

 

董皓若:

《我是合作CEO》点评

本次班会课通过引入“CEO”这样一个新颖的概念,在课堂上通过精彩的“三分钟一球到底活动”帮助孩子们在体验中不断的发现合作的技巧,第一次尝试中,请成功小组分享经验,失败小组反思原因,再进行第二次实验,让孩子们在活动成功中不仅能体验到活动本身的趣味和愉快,更能体验到理解、分工、协作的快乐。再运用学到的方法深入班级中解决班级的最常规的值日方面的问题,从时间、人员、任务等方面提出问题,原因和解决方法。贴近班级需求,有实用性,使我受益匪浅。

 

戴露露:

《大拇指小CEO:小岗位的“敬业”接力》点评

   今天我观看了龙湾区外国语小学杨小燕老师上的班会课,杨老师轻松、自然的教态深深地吸引了我。在这堂课上,杨老师让小组进行课前调查汇报时,发生了小插曲,但是杨老师非常娴熟地处理好并将这堂课顺利地进行下去,她的教学机智值得我好好学习。

今天的课上,杨老师从科学家的故事引入,让学生理解了爱国和敬业。让学生从“国家力量”的角度理解“敬业”。接着,杨老师让学生进行课前调查汇报。这样“敬业”这二字从国家角度,走到“社会力量”的角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敬业”,老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身边的敬业者”的采访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敬业。在理解的基础上,老师又把镜头转向了班级班干部选拔。以明明的烦恼为例,让学生把“敬业”落到身边的事情上。最后,将“知情意”落实到“行”处,老师让学生竞选班级小岗位,并说一说理由或者宣言。老师以诗歌结尾,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将学生的“敬业”之心进行接力。整堂课完完整整,一气呵成。

看完杨老师的课,我对于价值观教育的课有了更多的理解,希望能将所学之处运用到自己日常的教学之中。

 

倪橙程:

有深度、有思考、有温度——《争做友善使者》评课

如何把价值观落实到小学生的生活中去?徐老师的这堂课带给我不少启发。

徐老师的课深入挖掘价值观内涵,用小学生能懂的方式解读。徐老师这堂课聚焦价值观中的“友善”。友善是什么?词典的解释是指人与人之间亲近和睦。这样的解读小学生能明白,这是停留在讲道理的层面。学生不是不懂道理,而是不知道该怎么践行。徐老师处理得很细致,她将“友善”解读为友好交往、多点理解、互帮互助、把握尺寸。她通过故事情境、交流讨论,加深学生对“友善”的理解,将“友善”从空泛的道理化为学生能实际操作的行为指南。

徐老师的课带给学生思考,让“友善”在思考中内化。徐老师创意地将情景故事视频拆分开来,先播放故事的开头——两个孩子撞到了,垃圾洒了一地。这时,她问学生:“故事接下来会怎么发展?”通过小组表演,让学生找到起争执的原因,即都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课堂上徐老师一开始请的两组学生都努力展现出友善,一上来就演出互相道歉的和谐画面。但实际生活中呢?只能说两组学生演的是我们期待看到的。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真正看到引起争吵的原因。这时,徐老师问学生生活中观察到这样的事有没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两组同学上台表演了他们平时常见的做法——争吵。老师再问为什么会争吵?真实的情境,激起了台下同学的表达欲。随后,徐老师又问后续还有哪几种可能,并播放了三个可能性的结局视频。第二个结局,故事中的学生先是生气,而后道歉;第三个解决,奔跑的学生扶起倒地的学生,并主动帮她收拾好散落的垃圾。这两种结局引起学生思考。其实两种做法都没错,但第三种做法更好。很多学生停留在第二种做法上,用视频的方式展示第三种做法,能有效帮助学生提升解决矛盾的水平。徐老师还追问学生的心情、心理想法、行动等,让“友善”在学生心理扎下根来。

徐老师的课设计得很有温度。“友善”本身就是让人温暖的,徐老师通过创设“小镇友善使者评比”活动情境,让学生帮助壮壮解决友善难题,在点赞卡上写一写校园中的友善故事,最后在班级里评选“友善使者。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沉浸在友善的氛围中,特别是写点赞卡,同学互相夸奖同学的善行,课堂上瞬间充满了爱。徐老师还设计了颁奖仪式,仪式感满满,给友善使者们嘉奖。徐老师还将课堂的温度延伸到了社会上。上海疫情发生后,各省支援上海的感人举动;我们国家帮助全球各国抗疫的善举。这些是社会层面的友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需要友善使者,徐老师还发动学生加入其中,将课堂所学放到社会中实践,让友善像一颗颗种子,遍布社会的各个角落。

徐老师的课堂有深度、有思考、有温度。让友善不仅仅停留在口中,更在行动中。

 

李珍妮:

《生命和谐奏》评课

王老师的班会课《生命和谐奏》以“和谐”为主题,围绕善待自然、关爱他人、保护自己三个子话题,层层推进,版块清晰,条理分明。不仅如此,王老师借助视频、小组讨论、情景营造等方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度,课堂丰富多彩,学生积极感受。而最后的综合性活动《生命的长度》将整体的氛围推向了高潮,增加了话题的深度。

但是,个人认为,在版块的连接和话题引导上,王老师刻意的痕迹还过重,师预设的答案较重,学生回答不到点上时师就会给答案,这些地方如果能有所改善就更好了。

 

施奕好:

《争当友善使者》评课

《争当友善使者》这堂班会课是以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为主题开展教学,整节课以成为友善使者为线索,任教老师先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友善?其中包括互帮互助、把握尺寸、多点理解、友好交往,后通过写一写你身边友善的事件在爱心上贴在黑板上,让孩子发现身边的友善使者,投票选拔,对获奖者进行颁奖典礼,最后延伸友善万花筒,告诉孩子们除了对人友善以外,表达友善的方式还很多,成立友善使者团。听完课这节班会课以后,我感叹这堂班会课的形式十分多样,孩子对其充满浓厚的兴趣,无论是颁奖典礼还是宣誓的环节,孩子们都积极参与,丰富了课堂的形式。其次,这堂课将友善的大概念进行分解,这一节课重点落在了对人的友善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知道践行核心价值观可以从我们身边的一些事做起。

 

周筱:

以生为本,以学促行

——《小岗位上的“敬业”接力》评课

杨老师的这节班会课《小岗位上的“敬业”接力》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敬业”主题切入,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选题较好。本课教学优点有以下两点:第一,思路切入由大到小,从“中国力量”到“温州力量”再到“班级力量”,将敬业落实到班级岗位上,思路较清晰。第二,本课通过视频、录音、文字等多种方式创设情境,注重学生的生成体验,设计了多个小组交流环节,引导每位孩子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本课教学有以下两点可以再思考优化:第一,将“敬业”与孩子自身的生活进行更紧密的联系,如掌握“敬业”的方法、学会实际情境的运用等,增强班会课对于孩子生活的实践指导意义。第二,设计更丰富的学习活动,本课主要学习活动是小组交流,多了之后孩子容易疲倦,可以尝试创设动手画一画、写一写、做一做等活动,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操作活动中深刻体会“敬业”的意义与方法,在以生为本的基础上以学促行,为学生生活提供更多实践体验。

 

郑纯洁:

《我是小小调音师》评课稿

王阳琰老师这堂课生动精彩,从文明发声的角度出发,结合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征,创设情境,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了解到不同场合,需要不同音量,做到心中有他人。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有”展开说说对这堂课的认识:

首先,课堂“有活动”。《我是小小调音师》这堂课活动丰富多彩。课伊始,通过有噪音、没噪音时数有多少个“0”的游戏对比,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噪音的消极影响。接着,“烦恼大搜查”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噪音。课堂最后的文明大闯关也设置了丰富的活动,如“生活哈哈镜”、“标志我会看”、“情境我会辨”、“真心话大冒险”......课堂学习活动多形式、多角度、多层次。

其次,环节“有趣味”。整节课创设了去声音王国闯关的游玩情境,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孩子们的课堂参与度非常高。其中安静小姐,噪音先生学习小伙伴的出现,也令课堂趣味十足,激发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最后,学生“有体验”。王老师课堂上采用了各类音频、视频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让学生感受噪音及其危害。从认识噪音到解决校园噪音,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努力尝试。为解决教室推椅子声音太刺耳的问题,课上学生直接演示轻提、轻拉、轻推、轻放,从而让学生切实解决了推椅子声音太刺耳的问题。学生在体验中总结,在体验中尝试,加深了学生对“不同场合,不同音量”的认识。

总之,这节课以知、情、意、行为出发点。从认识、了解噪音的危害到总结、实践不同场合,需要不同音量文明得发声。课堂有活动、有趣味、有体验,值得我去学习。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