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网 |
名师工作室 |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工作站 |
林乐珍工作室 |
学员专区 |
学习心得 |
暑期“不打烊”,学习再出发。这段时间,通过学习新课标,我对新课标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身为一线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反思和研究,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那么,我们要怎么从一个教书匠转变为语文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语文教育如何做到素养导向——心中有人?我想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当前在语文教学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训练的模式。学校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学校语文教学的目的应当回归到培育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进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进展和终身进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喜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拓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
二、关注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是至关重要的。但我们的课堂有时却会对“读”束之高阁。老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敏捷多样,课堂也颇显喧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扫描。培育学生广泛的阅读爱好,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师讲,学生听”,还是“老师问,学生答”,或是“老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老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状况还是显而易见。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训练的训练,才是真正的训练。”“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训练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实行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争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既要有思维培育,也要有语言训练,从而碰撞出有创新的火花。
四、注重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首先,要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语文训练观。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教学中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学生的阅历和体验,从学生的阅历世界引导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学生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学生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即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因为这恰恰是学生天真、稚嫩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耀着才智的火花。
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日常的口语交际能力。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水平。所以,老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让生活到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通过云端聆听专家们的学习讲座,结合自身对2022版的课程标准的学习,我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心中有课标,脚下方有路,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躬身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循着新课标这座灯塔,把准课程教学改革新航向,砥志研思,笃行致新,为实现学科育人目标,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乘风破浪!